續增長為我們解決很多問題提供了餘地,很多事情發生在經濟迅速增長的時期還是經濟蕭條的時期是完全不一樣的。政治基本穩定是說,對於目前的政治制度的框架,人們基本是認同的。退一步說,儘管人們對其也有種種批評,也確實存在諸多的弊端,但至少絕大多數人認同目前也只能如此。同時也要承認社會矛盾是突出的,但對這些社會矛盾的性質與特點,要有恰如其分的把握。概括地說,儘管這次金融危機對我國的經濟社會生活會造成較大的衝擊,由此引起的社會矛盾和社會衝突也會增加,但即便如此,發生大規模社會動盪的可能性並不大。但社會治安有可能明顯惡化。
七 重建信心是走出危機的關鍵(1)
在金融危機中,無論是源發地危機按照邏輯的深化和蔓延,還是對其他地方產生的衝擊,其中一個重要的鏈條,就是對信心的摧毀。而且還可以說,在危機向外部產生衝擊的過程中,信心的因素就佔有一個更重要的地位。有人甚至用一種極端的方式說,“全球金融危機除美國外,其他地區都是信心造成的”。這樣的說法當然是不準確的,但也說明信心這個因素在危機中的極端重要性。
經濟危機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信心危機。曼徹斯特在《光榮與夢想》中描述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時這樣寫道:許多人自小就相信,誰賣力氣,誰就有出息。現在呢,不管勤的懶的,一概倒黴,所以人人感到精神沮喪。李普曼當時就寫道:“整個民族精神不振,人人覺得自己孤零零的,誰也不信,啥事也不信,甚至對自己也不信任了。”可以說,金融危機絕不僅是一場經濟的危機,同時也是一場社會的危機;它不僅是一場在社會的經濟層面上發生的危機,同時也是一場發生在社會各個層面的危機。金融危機中信心的重要性在於,金融危機導致信心的下降,而信心的下降會進一步惡化危機。
危機對經濟社會生活的影響,一種是實在的影響,一種是對人們預期的影響,最後可能會造成“自證預言”。“自證預言”是社會學家默頓提出的一個概念,指的是先入為主的一個判斷,無論它的準確性如何,都將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一個人接下來的認知和行為,最後使這個無因由的判斷實現(〔美〕羅伯特·默頓:《社會理論和社會結構》,譯林出版社,2006)。通俗地說,一件事情可能本不是這麼回事,但人們都把它當作這麼回事,最後還真就成了這麼回事。人們經常舉的例子就是,比如某銀行本來是在正常經營,但在特定的背景下,人們傳說這個銀行經營不善,快要破產,如果不盡快提款,存款就要泡湯了。結果人們急急忙忙加入提款的行列,而銀行也真的因為一時無法應付過於龐大的提款隊伍而宣告破產。這個例子表明,由於市場是一種非組織化的人群所參與的場所,這種自證預言常常會透過影響人們的認知而對市場本身發揮重要的作用。因為市場中的行為往往受預期的支配。比如在股市中,牛市的預期可能會導致更多的股民把更多的金錢投入進去,結果可能是使股市走牛。而當熊市的預期形成的時候,這種預期又可以使人們慌忙地逃離股市,從而造成股市大幅下跌。
在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中,自證預言的作用就更為明顯。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危機是一個互相感染的過程,這種互相感染最後甚至能成為左右危機走勢的一個重要因素。危機的走勢取決於個人、企業、銀行的選擇,而這種選擇是以預期為前提的。比如,個人對職業和收入前景的預期會影響他的消費行為,企業對行業和市場前景的預期會影響其投資行為,銀行對前景的預期會影響其對貸款的態度,等等。因此,在面對危機的時候,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信心。1933年3月4日,羅斯福終於成為美國第三十二任總統。羅斯福在他的總統就職演說中告訴美國人:“我堅決相信,我們唯一引為恐怖的只是恐怖本身。”*總理在談到美國金融危機時曾說:“在金融危機襲來的時候,第一重要的是信心。信心比黃金和貨幣更重要。”在2008年10月舉行的第七屆亞歐首腦會議上,*總理指出,這次會議確定把應對金融危機作為主要議題具有現實意義,我對應對這場危機認為應當做的可以概括為六個字,那就是“信心、合作和責任”。所謂信心,就是所有的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應當儘快地採取果斷措施,穩定金融市場,從而使人們獲得信心。我們高興地看到,許多國家已經採取了措施,並初步見到了效果,但是現在看來還不夠,還要繼續努力。
七 重建信心是走出危機的關鍵(2)
在危機中重建人們的信心,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制止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