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的蔓延。經濟危機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其爆發往往是很突然的。當然這不是說經濟危機發生前沒有任何預兆,學者們更可能在事後發現危機發生前的種種蛛絲馬跡。但儘管如此,危機的確認,往往是在重大的災難性事件發生之後,比如人們往往稱之為“黑色星期幾”的股災,比如著名的銀行或金融機構的倒閉,等等。在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時是1929年10月24日那場著名的股災,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則是雷曼兄弟等金融機構的倒閉。在雷曼兄弟及美林等金融機構倒閉的最初一段時間,全球金融都出現了恐慌,許多國家股市暴跌,一批金融機構相繼倒閉。如果這種恐慌不能得到及時的制止,後果將不堪設想。幸運的是,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各國政府都出臺了一系列救市計劃,有效地制止了恐慌的蔓延。在這個過程中,一個基本的共識開始形成,即儘管這場金融危機本身的情況相當嚴重,甚至有人認為可能不遜於20世紀30年代那場大蕭條,但形成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那樣的嚴重衰退的可能性並不大。
在危機中重建信心,不是說要粉飾太平,也不是對問題諱莫如深,更不是對有關的舉措不能討論爭論;重建信心最關鍵的是要有重建信心的機制。在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即美國人信心的恢復是在羅斯福當選,而新政的那些政策還沒有出臺的時候。從中可以看到大選對於信心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