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工地。

未完全開化的古越族後人頭腦簡單,四肢發達,渾身有的是使不完的力氣,而且特別能吃苦,他們手掘肩扛,男挖女運。手上磨起了血泡,疼得呲牙咧嘴,可他們並不放下手中的勞作。血泡礙事,乾脆,他們用竹針挑破血泡,血水淋漓,他們彎腰抓起一把溼土摁在破爛的地方——他們認為土能止血——照幹不誤。

一年不成兩年,兩年不成三年,到第四年秋末,一條連通太湖,長87裡、寬18丈的人工河道蜿蜒在梅里大地上。

人工河挖成,梅里人牽來了湖水的波濤,澆灌出沃野上豐碩的垂穗,滋潤出陽春裡茉莉花香,梅里人因此更加富裕。

為了紀念視王位如草芥、觀名利如浮雲、重操守如泰山出走而來的泰伯,為了紀念引來碧波、送走洪患的周人,梅里人虔誠地將他們的君長領導挖成的這條運河親切地稱為“泰伯瀆”。

淡薄名利的泰伯,挖運河就是想造福黎民,可正是他領導開挖的這條87里長的河流,成為了華夏曆史上名副其實的人工運河的“先河”,不僅成為京杭大運河的歷史起點,更重要是,它改寫了人類的生存史、發展史、文明史,中華民族的精神,也在這種改寫中巍峨齊高!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挖過長江去(1)

楚,原是江漢流域的一個蠻族國家,於公元前689年在郢建都,後透過兼併附近小國,日漸強大。

楚國國都郢在長江之側,攻打楚國國都必須進入長江。

當時,吳國兵糧之船隻能沿太湖支流荊溪到達東壩(今江蘇省高淳縣境內)。東壩,太湖水系與長江水系的分水嶺:之東是連通太湖的荊溪,以西是長江支流水陽江。水陽江與荊溪互不相通,之間隔著60餘里的一段高阜,要想使溪、江連通,就必須鑿開這段高阜,這樣,吳軍伐楚的戰艦才可能自太湖進入長江。

“阻擋我雄心者,是山就搬掉它,是河就令它改道,況只區區一方高阜乎!”吳王闔閭眉毛下一對流光溢彩的眼睛,瞅著什麼的時候都異常專注,有一股逼人的氣勢。他命令伍子胥:“這一使命交給你了!要物給物,要人給人,目標就一個:開通它!”說到這裡,闔閭將攥緊的拳頭狠狠地砸在眼前的御案上,像是砸在東壩高阜上,震得御案上的茶碗落到了地上,“當”的一聲摔得粉碎。

“是!”

伍子胥莊嚴地高聲領命。

公元前506年早春,如毛的細雨,紛紛揚揚,由天上灑落著。細雨過後,四望雲物,光明而清鮮,一陣暖風吹來,帶著新生、發展、繁榮的訊息。遠山已從沉睡中醒來,盈盈地凝著春的盼睞。就在這個季節裡,伍子胥帶著由兵士為主包括吳人民夫組成的浩浩蕩蕩的開河隊伍,來到了東壩,在荊溪與水陽江之間的高崗上安營紮寨。

螺角號聲喚醒黎明,他們肩披曙色,開始一天的勞作;當成群結隊的老鴉在榆錢樹的樹巔上來回盤旋時,他們才停下,在離工地不遠、臨時搭起的茅寮中睡去。就這樣,他們用簸箕柳筐,一點一點開掘著眼前的這方高阜。

8個月之後,當東壩村頭一片柿樹呈現出耀眼的火紅時,穿越高阜、長68裡的水運通道,橫臥在了異常爽朗的深秋裡。

這條東連太湖、西入長江的運河,因為是伍子胥領導開掘,歷史學家們將它稱為“胥瀆”,又稱“堰瀆”。

清晨,即將班師凱旋的伍子胥披一襲長袍,站上新土溼溼的堤岸。他看見堤岸上罩著一層白霜,蜿蜒而肅穆;河道里的水平靜而舒緩,波瀾不驚。秋風撩起伍子胥的長袍,飄逸而生動。他彷彿看見攜帶著闔閭夢想的吳國雄師,沿眼前的水道急馳而去,開創出吳人的煌煌偉業。

胥瀆兩端各建有一閘,東側連線荊溪的稱荊溪閘,西側連線水陽江的稱水陽閘。閘,出現在了運河上。伍子胥在臨離開東壩班師回都時,決定在這裡留一營人馬,守護作為重要軍事設施的胥瀆,啟、閉胥瀆上的荊溪閘和水陽閘。這一營吳國士兵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守閘人。

閘和守閘人的出現,是運河發展史上的大事。是中國人生活中的大事。

因為掌握了建閘技術,使運河的開築可以從此不受地勢的限制,只要人需要,就可以引水節節爬坡,翻梁過崗,想通到哪裡就可以通到哪裡。

因為有了閘,使人工運河與自然河流有了更深的區別。閘,就是人為設定的障礙,就是人為製造的環節,這在自然河流上是沒有的。有閘就得有人去開啟和關閉,守閘人出現了。守閘人的出現,使運河上的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