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筐土(1)
公元前1122年。隆冬。一個沒有月亮的深夜,兩個黑黝黝的影子閃出了今陝西渭水中游以北的周王城東門,直奔護城河大堤。
兩個黑影與早早等候在這裡的一隊人馬會合,消失在黑暗中。
這兩個黑黝黝的影子不是別人,他們是周王古公亶父的兩個兒子。
偉大的母親姜嫄在野外踩“巨人”的腳印後受孕所繁衍出的周人,傳12代至古公亶父,佔據岐山一帶。這裡土地肥沃,適宜耕種,連苦澀的野菜也如飴糖一樣甜。古公亶父在這方土地上開良田、設官吏、築城邑、營宮室,逐漸強大起來,被後世周人追尊為周太王。
周太王一共有3個兒子:長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兒子季歷。隨著古公亶父的老邁,繼位問題提上了議事日程。
周王朝吸取商代“九世內亂”的教訓,確定父王死後只能由嫡長子繼承王位的禮制原則。但長子泰伯認為三弟季歷更為優秀,由他來繼承周國的王位,是周國之幸,是黎民之福。可是,這不合周國的禮制。泰伯幾次向父王懇請,都被否定了。無奈中,泰伯想到了出走:自己離開周國,這樣,父王便可順理成章地將王位傳給最小的弟弟季歷,留給三弟更自由的空間和舞臺。
在人們將權力和地位當作美酒而瘋狂痛飲的今天,這聽起來有些像是童話,然而,它是真實的。它證明中華文明的源頭之水,是何等的明泚,是何等的高潔!
仙風道骨、蘭心蕙性的長子泰伯選擇在一個月黑風高的深夜,躲過衛士和宮廷所有人的注視,帶著二弟,登船離去。
泰伯留著三縷鬍鬚,仲雍長髮披肩,他們並排端坐在一隻小木船上,在一片咿咿呀呀的槳聲中駛向遠方。
去哪裡呢?
不知道。
泰伯只知道要離開,只知道走得越遠越好,走到父王和弟弟根本找不到的地方去。至於要去哪裡,在哪裡停住腳步,在他們決定出走時根本沒想。
他們一路向東,再向南,風餐露宿,櫛風沐雨。
走了兩個多月,他們進入了一片完全不同於周國景象的蠻荒之地,土著人說話一句也聽不懂。
他們在這裡停下了下來。
泰伯和弟弟很高興:這樣的地方父王和三弟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的,更不會找到這裡來。
後來他們知道,這個地方叫梅里(今無錫梅村)。
此時的梅里,居住著的是古越族的一支。他們赤身裸體,斷髮文身,以巢為居,以洞為室,處在沒有開化的原始狀態,與中原的信仰和風俗大不相同。
入鄉隨俗,泰伯和仲雍也以裸為飾,與這裡的土著人打成一片,融為一體,很快贏得了梅里土著人的信任。
泰伯和二弟將地處黃河流域的周國的先進文化帶到這裡,發展生產,幾年間,就使梅里民人殷富。接著,他們組織殷富起來的梅里人築城(稱吳城),使土著人走出巢穴和土洞,走進吳城。
看到泰伯兄弟這麼能幹,梅里人心悅誠服,當他們為了更有效地發展生產,決定像中原部落那樣建立吳國時,梅里人一致推舉他們十分信賴的泰伯為君長。
就這樣——吳國——在中國的歷史上誕生了,誕生在太湖之濱。
有了“吳國”,梅里這塊土地開始形成影響日後華夏曆史的巨大力量。
建國後,君長泰伯想的是怎樣才能使接納了他們的梅里更加興旺,更加富裕。身為君長的泰伯帶著弟弟仲雍不斷考察,思考著,探索著。
他們想到了父親古公亶父的事蹟:父親率領人民,沿著水邊來到岐山這個地方,帶著他的妃子姜女檢視地形,建造房屋。(見《詩經》: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正是由於父親的這次沿水而行,才有日後周王室的強盛啊!
對,應該著手治水。
梅里地勢低窪,遇小雨容易內澇,逢大雨必定遭淹,需要一條洩洪渠道,解決內澇水淹災害。如果能開挖一條人工河,將太湖水引到梅里來,不但可以澆灌種植,從事養殖,更重要的是每遭大雨,還能及時將梅里的積水排入太湖。備民之旱澇,梅里一定會更昌盛。
第一筐土(2)
一個大膽的構想在泰伯的心中醞釀成熟了:將梅里人動員起來,開挖一條自梅里通向太湖的人工河道。
君長泰伯的想法,得到了所有梅里人的熱烈響應。
是年春閒季節,梅里人走出舒適的吳城,浩浩蕩蕩地開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