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人們還在爭論不休時,1978年12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的18戶農民,已簽訂了“秘密協議”,按下了18個鮮紅的手印,搞起了大包乾。由此開始,中國農民選擇了與大寨全然不同的發展道路。

1979年2月6日,安徽省委專門召開會議討論包產到戶問題,萬里提議將山南公社作為試點,年底總結,好就幹下去,不好就收。他還說:如果滑到資本主義道路上去,也不用怕,我們有辦法把他們拉回來。

訊息一宣佈,整個肥西縣甚至其他各市縣都動了起來。

當時,群眾這樣概括“包乾到戶”:

“大包乾,直來直去不拐彎,保證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並且編了首順口溜:“大包乾,就是好,幹部群眾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陳糧,燒陳草,個人富,集體富,國家還要蓋倉庫。”

然而,隨著這種做法的影響擴大,爭論在更大範圍內出現了。

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報》發表了一封讀者來信,提出包產到戶是倒退,會搞亂幹部群眾的思想,給生產造成危害。編者按要求已經出現分田到組、到戶的地方,必須堅決糾正錯誤。

樹猶如此,人何以堪(2)

與此同時,有的地方甚至刷出大幅標語,“堅決反對安徽分田單幹”。已經包產到戶的農民,頓時忐忑不安,不知何去何從。

5月21日,小井莊會計李祖忠正在地裡幹活,突然通知有領導來家了。李祖忠心裡七上八下的,扛著鋤頭邊走邊想,分田單幹怕是闖大禍了!到家門口,看見站著4名公安,李祖忠嚇壞了,進屋一句話也不敢說,直看著屋裡坐著的一位白髮老人。沒想到老人第一句話是,“分田單幹是好事,你們走了第一步”。後來才知道這位老人就是萬里。

安徽的農村改革,在###中央高層引起了激烈的爭論。###從一開始就予以極大的關注,他主張不爭論,也不強制,讓人們對農村改革有一個“看”的過程。同時,###用行動默默地表示鼓勵。

###對當時四川省委負責人說:“在農村政策方面,你們的思想要解放一些,萬里在安徽搞了個《六條》,你們可以參考。”

在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四川省委制定了《關於目前農村經濟政策幾個主要問題的規定》,時稱“四川十二條”。這個規定強調要執行按勞分配的原則,規定特別肯定了四川不少地方已經實行的“定額到組,評工到人”的辦法,四川省成為全國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又一個發源地。

1979年6月15日,正值麥收時節,萬里來到鳳陽,得知小崗生產隊包乾到戶後糧食產量由3萬多斤一下子提高到了12萬斤。面對心存顧慮的縣委領導,萬里堅定地說:“就讓它幹嘛,不就一個生產隊嗎?翻不了天。”

到1979年底,包產到戶、包乾到戶,在全國儘管還只是個別地方試行,比重僅佔9%,但各地紛紛仿效,數量迅速增加。

到1980年春,肥西全縣97%的生產隊實行包產到戶,糧食產量大增,比上年增產13�6%,向國家貢獻的糧食是上年的3倍。

“大包乾”,砸碎了“幹好幹壞一個樣”的“大鍋飯”,也吹響了破除人民公社的號角。中國的改革正是從這裡率先取得突破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大包乾”使農民與集體的關係,由過去的行政指揮關係變成了以承包合同為內容的經濟關係,農戶成為自主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成為農村發展商品經濟的微觀主體。農業、農村經濟這種微觀層次或微觀基礎的變化,使人民公社成了一個空殼。

1979年,四川廣漢向陽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的牌子被小心翼翼地摘下來,代之而起的是向陽鄉人民政府。耐人尋味的是,與50年代人民公社成立時的喧鬧不同,它的消失悄無聲息。沒有廣播,沒有登報,四川省廣漢縣的向陽公社成為全國第一個重建的鄉政府。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勁風讓大多數中國人歡欣鼓舞,卻把郭鳳蓮吹得有些迷惘。回到大寨後,她還是像過去一樣,一邊組織社員們學習檔案,一邊利用冬季農閒和大家一起修地壘壩。慢慢地她知道了小崗村所發生的一切,但是她還不想改變大寨的方向。

郭鳳蓮的內心並不平靜,因為質疑大寨的聲音越來越響,越來越多。大力支援小崗村包產到戶的安徽省委第一書記萬里明確宣佈:安徽決不再組織參觀大寨。多年之後,他回憶道:“如果不反掉學大寨以階級鬥爭為綱那一套,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