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部分

面,雖然從總量上看金融發展是十分顯著的,但傳統的金融格局並沒有發生深刻的質的變化;另一方面,金融發展存在嚴重的結構問題,使金融發展和經濟發展呈現為一種相互制約的低效率狀態,這種低效率狀態的深層原因,在於銀行對居民儲蓄硬負債和對國有企業貸款軟約束的金融格局,使大量的金融增長效能被國有經濟低效率的粗放式發展所抵消。它不僅造成金融資產大量無效配置,更為重要的是,這種結構性

滯後狀態,使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大打折扣。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結構性不對稱導致貨幣政策傳導異變。中國的經濟改革是在體制內(公有)與體制外(非公有)分別進行的,改革的主要任務是舊經濟組織的改革和新經濟組織的創造,目標是希望透過體制外的增長來促進體制內的存量資產的最佳化。自1978年以來,這種改革就呈現出一種顯著的體制特徵:即一方面是體制一直未理順、缺乏活力的國有經濟;另一方面是體制相對正常、充滿生機的非國有經濟。國有經濟在工業產出中的份額已從1978年的77。6%下降到1994年的34。4%,平均每年下降2——3個百分點。非國有經濟則從1978年的22。4%上升到1994年的65。9%,基本上形成非國有經濟產出趕超國有經濟的非均衡狀態。截止到1999年底,中國私營企業150。89萬戶,從業人員超過2021。55萬人,私營企業產值和營業收入從1989年的97。4億元和33。8億元上升到1999年的7686。01億元和7149。38億元。個體工商業1981年創產值1。5億元,實現營業收入19。7億元,到1999年分別為7063億元和2。13萬億元,分別增長了4708倍和1081倍。在中國國民生產總值中,非國有經濟所佔的比重在1978年僅為1%,到1998年這一比重已經達到24%,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在整個國民生產總值中,國有工業、集體工業和非公有工業已經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到目前為止,進一步的演化是,國有經濟整體負債率高達90%,而非國有經濟(1992年以後)佔國民生產總值的份額以每年4%的速度遞增,這幾年在GDP的年新增額中,大約70%由非國有經濟提供。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知道,中國金融領域分為計劃性的國有正統的金融體系和市場性的新興非主流金融體系。而上表資料表明,時至今日,計劃性的國有金融體系仍支配著絕大部分的信貸資金供給,並以國有企業為主要服務物件。國有金融體系具有典型的“自上而下”的計劃經濟體制特徵,立足於大城市,服務於大企業,其信貸資金投向具有極強的計劃傾向。而支撐國民經濟執行,佔有工業總產值70%的非國有企業則以中小企業尤其是小企業為主,處於傳統體制之外,具有明顯的“自下而上”的市場經濟特徵,與正統金融體制之間存在嚴重的體制和結構二元不對稱。社會資金供給方面具有明顯的“國有”和“計劃”特徵,資金需求方面具有明顯的“非國有”和“市場”特徵,由此導致信貸資金分佈與產值構成分佈之間存在嚴重的結構不對稱。佔有金融資產80%的國有銀行定位為國有企業和大企業服務,僅佔有金融資產20%的其它銀行為中小國有企業和非國有企業服務,非國有經濟部門在信貸活動中受到實質性的所有制限制。

這種金融發展和經濟發展的嚴重結構性不對稱狀況,在同一貨幣政策手段操作下,必然導致貨幣政策傳導的異變——金融資源被“非合意”地配置到無效率的實質經濟部分——國有經濟和國有企業,而大部分“合意”的實質經濟部分——非國有和中小企業——得不到應有的金融資源支援。無疑,這種情況導致1996年以來實施擴張性貨幣政策操作逼出的大部分貨幣,無法對實質經濟產生應有的作用。其作用原理如下圖所示:(70%)

中政國有金融70%國有企業低效使低央策金融機構信貸支援非合意傳導用資金增銀措(100%)非國有金融30%長行施(30%)非國有企業資金緊張(2)這種結構性的不對稱狀況,導致貨幣政策效能弱化。這種結構性不對稱狀況,導致在實際的金融和經濟執行中,計劃性的國有正統金融體系不僅很少對非國有企業提供信貸支援,反而透過廣泛設立的分支機構和附屬機構,從基層吸納儲蓄,抽走資金,注入國有計劃體系,其結果,一方面從動態中壯大了國有正統金融體系的融資規模,鞏固和強化了資金融通的計劃性,同時也進一步掩蓋了國有正統金融體系日益嚴重的潛在問題,導致需要早日解決的問題不能及時被發現和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