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人才從中西部出於“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流向東部,形成中西部高素質勞動力短缺與東部高素質勞動力飽和或過剩狀態並存的狀態,形成整個勞動力市場“短缺”與“過剩”並存的反市場態勢;另一方面,大量低素質勞動力向東部轉移困難,滯留於中西部,導致中西部產業結構的升級十分困難,形成低素質勞動力→低層次產業結構→產業結構調整→高素質人才短缺→產業結構停留於低層次→低素質勞動力的惡性迴圈。在區域發展的勞動力市場上,表現出徹底的“馬太效應”。這種狀況對中國經濟整體發展與素質提高無疑是十分有害的。
其二,區域間的資金市場。由於區域結構差異,直接導致資金在不同的區域盈利水平的差異,中西部地區資金存在著向東部區域流動的內在衝動。在這種情況下,隨著經濟市場化程度的提高和區域市場壁壘逐步被打破,一旦放鬆貨幣供給,資金出現變流是十分正常的情況,尤其是在我國實行擴張性宏觀調控政策時,變流資金出於牟利將會大量變流。事實上,近幾年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已經與統一的貨幣金融政策產生嚴重的衝突,沿海開放地區與內地欠發達地區銀行體系信貸資金“雙存差”問題,使統一的貨幣金融政策受到很大制約。這一問題的實質反映的是整體經濟市場化推進與金融市場化發展不足的矛盾。按照通常的做法,對差別經濟主體應採取差別的政策,在當前情況下應該採取再貼現政策或差別利率政策,前者因為中國票據市場和信用制度的不發達無法使用,後者因為金融控制的乏力無法實行。在當前這種區域結構差異的情況下,取消信貸配額、採取利率調整刺激信貸,不僅無法達到應有的效果,相反,會進一步導致大量資金的非體內正常流動,從而導致貨幣政策傳導“非合意”變流。在中國經濟陷入長期增長乏力的困境後,中國實施了以利率操作為主的擴張性貨幣政策,對中西部地區經濟非但沒有形成應有的刺激效果,反倒加劇了區域經濟差距,其主要原因就在於二元結構所導致的資金變流。其變流傳導過程如下:使用資金成本、收益高投資熱點多中政發達地區資金市場化使用資金增多投資增加區域差央策變流其它獲利方式距加大銀操套利行作落後地區資金計劃使用資金增多投資沒有增投資熱點少加或減少使用資金成本、收益低從上面的流程圖可以看出,這種二元結構對國民經濟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改變這種趨同於結構問題,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
其三,區域間的商品市場。由於區域差距,形成區域居民的收入差距,這種差距與產業結構差距結合,就構成中國商品市場獨特的商品供給需求結構困境。一方面大量西部居民買不起東部企業供給相對過剩的產品,存在著有效需求不足狀態,由此也制約著東部地區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進一步也影響著東部勞動力的收入,從而使東部居民的消費升級無法實現,從而進一步導致東部經濟增長乏力;另一方面,西部企業由於產業結構層次較低,產業結構升級所需資金不能得到有效滿足,所以企業整體狀況不佳——倒閉、破產、產品滯壓,由此導致西部居民購買力的進一步下降,從而導致西部經濟增長乏力;第三方面,由上述兩個層面的相互作用,導致國民經濟整體出現增長乏力。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發現,正是由於政府政策和固有體制長期運做積累形成的四重二元社會結構,導致國民經濟整體出現增長或發展困境,這種困境如果不能夠及時得到調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中國經濟逐步融入全球經濟,其發展必將受到巨大的生存壓力挑戰。只有調整結構,才能夠使中國經濟儘快走出困境,才能夠使中國經濟以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和良好的整體素質迎接經濟全球化的挑戰。調整結構以使中國經濟走出困境,已成為刻不容緩的歷史任務!
經濟是一個整體的有機系統,看似有效的短期扶植政策或以限制一個層面的發展來支援另一層面發展,最終必須回過頭來重新發展。經濟有其自身的規律,政府幹預經濟是讓經濟規律更好地發揮作用。因此,在制定經濟發展政策以實現國民經濟發展目標之時,既要重視短期結果,更要重視長期效應,既要重視部分發展,更要注重整體進步!
貨幣政策為什麼非合意運作
宏觀調控在經濟論著和經濟文獻中出現的頻率很高,也是現代市場經濟中決定經濟平穩持續增長的關鍵因素。然而對於宏觀調控的含義,似乎尚缺乏清晰一致的理解。
從上面的分析看,金融的量性發展對經濟增長表現為量性推動的同時,卻出現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結構性制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