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7部分

個意義上沒有禁區,關鍵是現實需要和市場實際能力,然後決定採取什麼樣的方式減持,所以國有股減持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補充社保基金只是國有股減持後資金的一個應用方式,而不是它的目的。透過國有股減持以補充社保基金的目的,有違資本市場的基本精神,假如目的錯了一切都錯。為了彌補社保基金的缺口,國家希望從股市籌資來支援社保基金。按照這一目的,邏輯上造就減持的價格越高越好。這就把一個原來是次要的目的變成了唯一目的。目的的偏差造成方向的錯誤,而方向的偏差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這包括定價機制、減持方式等一系列問題。企業不能把上市公司作為提款機,國家也不能把資本市場作為提款機。

2。國有股減持的誤區國有股減持不僅‘關係’到社保基金的資金來源,而且還關係到上市公司股權結構的規範化和法人治理結構,因而對於中國的股份經濟改革來說,國有股減持已經勢在必行。要使國有股減持能夠順利地加以推進,就必須從股份經濟的執行機理和中國改革的總體目標出發來深刻地把握國有股減持的內涵與外延,全面地分析推進國有股減持的各種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並且要有效地克服在國有股減持問題上存在的各種誤區,進而使國有股減持能夠在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股份經濟要求的前提下穩妥地進行。

誤區之一,是質還是量。實際上,證券界有關國有股減持問題的討論已經進行了幾年時間,去年的一個時期,討論的主題更是日益集中,即怎樣透過減持來解決中國股市中的類別股份——按投資者出身來把上市公司的股份劃分為國有股、法人股和個人股問題,進而解決公司治理中的“一股獨大”問題,如果減持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從股市籌措資金,這樣,減持本身所應具有的質的要求和改革涵義都被擱置一邊,這就不可能得到市場的真正認同。一股獨大隻是表面現象,不是問題本質。亞洲股市大多數股都是一股獨大,歐洲大陸國家有近一半的股也是一股獨大,人家並沒有中國股市的問題。關鍵在於是不是按市場經濟等價交換的規則在玩遊戲。中國股市本質上不是一股獨大的問題,不是量的問題,而是質的問題;不是比例高低的問題,而是治理結構的基礎怎麼奠定的問題。

誤區之二,區域性減少還是全域性減持。減持可能有三種方法,一是上市公司國有股絕對量下降到一定的水平;二是國有股相對量下降到一個水平,有的說51%,有的說某些行業乾脆退出;三是在增量的基礎上,國有股不減,但比重下降,這是稀釋。國有股減持的真實涵義應是上市公司中國有股在數量上絕對地減少而不是相對地減少,如果不是這樣,減持本身就不是在減少矛盾或是解決矛盾,而是在累積矛盾甚至激化矛盾,並且使國有股減持成為一個更加難以解決的問題。因此,減持必須同中國經濟體制的轉軌程序在方向與目標上有機地聯絡起來和統一起來。

誤區之三,國有股與流通股應該不應該同股同權。同股同權是股份經濟的一個最基本原則,但同股同權的前提是同股同價和同股同質,而中國上市公司中的國有股與流通股既不是同股同價也不是同股同質。從同股同價的角度來看,國有股與流通股從來就不同價,國有股是按評估後被普遍高估的淨資產值折價入股的,很多公司的國有股就是按面額折股,最高的也只是按1。5元左右折股,而流通股卻普遍按照較高的溢價認購,這樣,股票發行時的同股不同價就必然導致上市後的同股不同權,在國有股從社會公眾股股東那裡分享了大量的溢價收入從而大幅提高了每股淨資產後,現在又要求同股同權和同股同價,顯然是不科學的。從同股同質的方面來看,國有股與流通股實際上是兩個不同的股票品種,國有股、法人股不流通是現行規則,是一級市場投資者認購、二級市場投資者參與、一級與二級市場股價形成的前提,拋開這些歷史的和現實的因素來談同股同權,就不可避免地導致對同股同權的曲解。

誤區之四,一級市場的發行價是不是市場價。由於中國的股票發行在實際上還是採取行政審批的方式而不是市場決定原則,因而在一級市場上發行的可流通股票在某種程度上仍然具有稀缺資源的性質,再加上現行銀行存款利率較低,場內一級市場囤積著大量申購資金,市場上存在著明顯的需求拉動傾向,因而現行的股票價格實際上是一種壟斷價格,把這種壟斷價格理解為市場價格,並按這樣的“市場價格”來進行國有股減持,不但投資者難以接受,而且市場也無法承受,這也就是市場把按“市場價”進行國有股減持視為重大利空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