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宏觀經濟,如果中國像美國那樣保持一個較低的對外貿易依存度,那麼,在出口遭遇連續數月增速放緩並出現負增長跡象的情況下,減息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是可以預期的。遺憾的是,中國經濟的外貿依存度長期處在30%以上,2000年曾達到創紀錄的45%以上。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不會像美國那樣可以透過下調利率的途徑刺激國內需求,進而緩解經濟增長壓力,決定了中國的減息主要是緩解出口下降對GDP的壓力,而不足以起到全面緩解GDP增長壓力的作用。這就是說,減息不能最終改變中國當前業已形成的GDP增速放緩格局。
實際上,除貨幣政策之外,財政政策對刺激內需的作用更加直接。人們不應忘記,在1998年,儘管實施了前所未有的積極財政政策,但受出口連續11個月負增長的拖累,這一年按當年價格計算的GDP增長率還是較上年下降了4。48個百分點(按當年價格計算,1997年為9。69%,1998年為5。21%)。如按上年為100及可比價格計算,則下降了1個百分點,即1997年為108。8,1998年為107。8(資料來源:《中國統計摘要2001》,中國統計出版社)。同樣地,考慮到近來國內通貨緊縮的勢頭在加強,GDP按當年價格計算的增長率不容樂觀。指望企業經營有明顯改觀、上市公司業績面大幅改善是極不現實的,況且受清理地方政府所得稅優惠政策影響,它們中的相當一部分,淨利潤將出現不同程度的縮水。
關於供求關係,筆者不贊成單純用供求關係來解釋市場價值的觀點,那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價值規律,而是被扭曲的價值規律。價值決定價格,供求關係只能導致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但不能左右價格長期背離價值。
國有股減持是對還是錯?
有人比喻,在中國國有企業、國有銀行、國家財政三位一體,好比是一根管子連著的三個池子,只要其中一個有漏洞,就會全都漏光。其實,隨著市場化、貨幣化程度的提高,連通的地方更多。
1。國有股減持的目的是什麼?
2001年7月,股市連陰,股指下挫,據估計如果按市值計算,股市縮水達8000億元!股市波動是不是違規資金作用的結果?中國資本市場一股獨大的弊病到底會引發怎樣的股市危機?股市暴跌為何與上半年宏觀經濟形勢形成反差?中國股市是不是走到了一個重要的轉折關頭?特別是國有股減持,中國股市結果會怎樣?一時間,專家、券商見仁見智,熱評如潮
。國有股減持已經暫停,這意味著什麼?回過頭來,究竟如何看待國有股減持呢!
資本市場的建設和運轉必然導致資本的大量流動,因為資本的本性就是‘勝者通吃’、弱肉強食,進而資本市場的功能就是使資本從低效率的地方流向高效率的地方,發揮像推動資金流動和產業發展這樣的其他功能。國有股減持本是一件好事,促進國有股流通,有利於中國資本市場的進一步健康發展。但減持在定價、時機、方式上與資本市場的規律不盡相合時,就會為惡性圈錢者大開方便之門。若在此時出臺政策,比如清查違規資金,等於變相的將國有資金撤出市場,這個盤子誰來接?於是成為引爆股市的因素之一。
國有股減持是為了籌集社保基金嗎?當然,這只是一個方面,在今天實際的意義並不大。每年的計劃大致是200億人民幣。這個數字不到目前全年財政收入的2%。減持是為了完善企業法人治理機制嗎?為什麼會那麼認為?微軟公司就是典型的一股獨大。當然,大股東擁有多少股份與法人治理機制應該說還是一個相關問題。但是完善企業法人治理機制的核心還是要完善相關的法制建設。地方政府幹涉上市公司,事實上很多時候都是非股權行為。
國有股減持的目的究竟是什麼?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國有經濟要從競爭性行業中有步驟地退出,國有股減持是一個重要的方式,它既包括上市公司也包括非上市公司。國有股問題是歷史遺留下來的。中國股市中有65%是非流通股,這中間又有80%是國有股。這種市場結構只能使股市單純的成為籌集資金的市場,而無法發揮像推動資金流動和產業發展這樣的其他功能。因此國有股減持的最終核心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政府調整其投資佈局,從一些競爭性的行業退出,轉而強化另一些產業的投資,從而實現社會收益的最大化。國有股減持是透過減持改變現有的股市結構,使它市場化、國際化;同時建立一個健康的微觀基礎,改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應該說,國有股減持在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