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由於社會制度需要變革,進而需要進行律制變革。任何管理方式,一旦形成模式就有了規矩,就有了執行的軌道,但也容易形成教條,成為發展創新的障礙。中國的封建社會正是如此。中國社會制度已經發生變革,特別是要搞市場經濟,市場的遊戲規則還未完全建立。近年來,中國法制建設有了很大進展,完善法制需要很長的時間,僅靠過度的立法是不夠的,還需要相應的道德建設和法治文化。在社會的治理過程中,道德的適用範疇更寬泛。千百年來,中國人是在自覺的遵守著一種道德規範或者說是一種社會信條,僅靠空洞的理想說教無法滿足現代人的要求。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往往強調市場經濟沒有必要談道德,要道德干什麼,有市場經濟就夠了,市場經濟會在競爭中自然產生出道德機制、道德規範來。我們不必與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們糾纏到底道德有沒有必要,道德是否是一個交易的結果,是個充分競爭的行為之後自然就會產生道德規範,還是先有道德規範才有交易這樣一些雞和蛋的問題。面對今天現實生活中道德滑坡的局面,將抽象的理論用來解釋現實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道德是教育出來的,是一點一點在傳統中薰陶出來的,可我們的傳統正在鉅變,正受到衝擊,每一個人都開始失落。如果按正常的狀態,有一個道德的基準,在這個參照系之下,人們知道向這個方向去努力。但是,現實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事情是要經過多次博弈的,就是說一個充分理性的人應該考慮到無窮遠的未來的收益,然後將它折現到現在使效用最大化,這個最大化就有可能是道德性的行為,也就是顧及他人的行為,因為如果毀掉了名譽,就沒辦法與人合作。我們處在過渡時期,未來貼現值不確定,以致沒有人考慮。結果每一個人都會越來越短視,所以就會看到目前社會的假冒偽劣現象,這都是不要未來名譽的行為,這又形成劣幣淘汰良幣,如果你顧及名譽,你就吃虧,以致生存不下去。一旦出現了這種道德風險,就影響破壞了互相信任的關係,如果這種道德風險代價太高,沒有一個機制來平滑它,那就是逆淘汰,是劣幣驅逐良幣,最後這個社會里好人變壞,壞人更壞,因為好人都生活不下去。一個規範的社會不會有這種現象。
研究制度經濟學,研究企業家行為,你會發現,在大的企業之間,他們已經形成了一種強盜對強盜的規則,就是說,如果你不守規則,那你就要消亡。在這一層次的企業家裡名譽非常重要,他們開始向長遠著眼,不是搞短平快。所以有恆產者有恆心是有道理的。因此,有充分的競爭就會產生一個良性的秩序。但這個秩序是否能夠擴充套件,擴充套件到中小企業,還得觀察,這不是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實踐問題。從理論上可以提出來的一個原則,就是競爭性原則。我們並不知道什麼是真正好的制度,但知道真正好的制度一定是競爭的產物,是制度創新,是各種不同制度之間競爭產生出來的結果。所以,只有充分競爭才會得到好的制度,這是解決道德危機的唯一途徑。
民主與法治怎麼看?
法治國家並不一定是民主的國家,對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進行立法並嚴格司法,可以起到樹立人們法治意識的作用。治理一個國家,不僅要發展經濟,而且需要道德、法治、民主。道德的適用更寬泛。在現代社會中,絕大多數人並不需要法制去約束,而是靠社會道德規範和道德修養,從這一點上來說,社會的教育更重要。但是在許多情況下,人們的社會交往和經濟活動都需要一些明確的規範來制約,也就是明確的法律條款。20多年來,中國已經有了上千部法律,眾多的法律條文只能作為判別或裁決的依據,而不是遵循的依據,所以過
度立法,做到有法可依這是一種進步。但是法律應該是剛性的,中國的司法差的還較遠。一個大國,地區、民族、經濟、文化差異較大,這種複雜性使得許多法律條款變得有了彈性,法律在許多情況下又失去了威嚴。在今後的一定時期內,中國的社會治理需要的是加強司法和司法監督。經濟社會中人們的許多活動需要法治法規來約束。經濟的發展不斷促使社會的各項事業向前發展,在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又需要政治體制改革、需要民主。整個政治體制改革的核心是中國政治體制的民主化。 對政治體制改革的討論基本上是近二十年的事情。然而政治體制改革的核心任務—…憲政民主制度的建立仍未取得突破性進展。那麼,中國民主化為甚麼如此之難?有人說是因為傳統文化包袱太重,民智未開;有人說是統治精英,尤其是有巨大既得利益的權力精英拒絕民主;也有人說是對民主內涵的理解存在重大分歧:如一黨民主與多黨民主之爭,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