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談從大會議室改到小會議室,由中午拖到開晚飯。相持不下。統戰部請來民建的孫起孟先生、民盟的葉篤義先生從中轉圜。兩位先生感到此事棘手,覺得家屬持之有理。一說:“原來第一稿不是挺好嗎?”一用“曉以大義”勸說。又陷入僵局。雙方的心理底線是:乾脆將這一段不寫入“生平”。但雙方誰也不肯先表態。最後由孫起孟提出。家屬也通情,即作附和。統戰部的同志不敢表態,說待請示。雲暫且休會,吃飯,準備晚飯後再談。出門時適遇統戰部部長閻明覆同志外出歸來。閻明覆聽完雙方意見後表態:梁漱溟先生生平的稿子,本來不是統戰部所能寫的,他將責任攬到自己身上。又說:“那就不寫這一段吧。”因此,1988年7月8日,新華社播發,刊在《人民日報》的“生平”中留下了1953年那段“空白”,文章的標題是《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奪志——梁漱溟走完百年人生旅程》。
梁漱溟的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醫院告別大廳。
靈堂入口大門上懸掛的輓聯是:
百年滄桑,救國救民;
千秋功罪,後人評說。
橫批“中國的脊樑”。
這副輓聯是梁培寬次子梁欽寧草擬的。培寬本人正忙於父親身後事不知情。梁欽寧張貼時,工作人員阻止,但他執意堅持。大概怕在靈堂上鬧起來影響不好,工作人員只好作罷。19
據《人民日報》載,前往弔唁出席遺體告別儀式的有李先念、閻明覆、劉瀾濤、習仲勳等四百餘人。###、萬里、李先念、彭真、鄧穎超等送了花圈。
《人民日報》刊發“梁漱溟遺體告別儀式在京舉行”的標題是《一代宗師誨人不倦,一生磊落寧折不彎》。
梁漱溟的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寶山。後應山東鄒平(梁1931年在此建立鄉村建設研究院)的要求,家屬同意將部分骨灰葬於鄒平,並建碑林。墓碑由趙樸初題寫。後費孝通、啟功、吳祖光等文化名人相繼為梁漱溟鄒平墓地碑林題詞。繼之,梁漱溟的桑梓廣西桂林提出同樣要求,家屬應允,又將梁漱溟存於八寶山的另一部分骨灰遷葬至桂林穿山公園。
身後事(2)
注 釋:
1 郭齊勇:《獨立獨行,一代直聲》,轉引自《梁漱溟先生紀念文集》,中國工人出版社,2003年
第二版。
2 葉篤義:《哀悼梁漱溟先生》,《群言》,1988年9月7日。
3 鄭直淑:《梁漱溟受批公案揭底》,《文匯報》,1988年1月24日。
4 5 汪東林:《梁漱溟問答錄》,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 7 梁培恕:《梁漱溟傳》,###出版社,2001年版。
8 曾敏之:《記梁漱溟先生》,香港《文匯報》,1988年6月26日。
9 章德良:《天下誰人不識君——訪梁漱溟》,《雜家》,1987年1月號。
10 11 汪東林:《梁漱溟與毛澤東》,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2 袁鴻壽:《仲尼燕居——悼念梁漱溟先生》,中國工人出版社,2003年7月版第二版。
13 任華、馳方:《風號大樹中天立——梁漱溟先生訪問記》,轉引自《百年國士》,中國文聯出版
公司,1999年版。
14 同4。
15 16 宗璞:《對〈梁漱溟問答錄〉中一段記述的訂正》,《光明日報》,1989年3月21日。
17 梁培寬:《馮友蘭先生與先父梁漱溟交往二三事》,《博覽群書》,2002年9月號。
18《梁漱溟自傳》,江蘇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
19 據筆者對梁培寬的採訪。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徐志摩亂點鴛鴦譜(1)
徐志摩與陸小曼的故事世人皆知,筆者最近讀到臺灣版《不容青史盡成灰》(劉紹唐著)一書,內有一篇名為《從蔣復璁之逝談到徐志摩的感情世界》,涉及徐志摩的“陰錯陽差”拿錯信的往事,煞是令人品味。
蔣復璁(1898—1990),浙江海寧人,字慰堂,蔣百里之侄,徐志摩表兄,錢學森堂內兄。畢業於北京大學預科德文班,後赴德留學。1931年始任中央圖書館館長。1949年赴臺後繼任,凡三十二年。《徐志摩全集》(六卷本)由他與梁實秋主編,在傳記文學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