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部分

 中方士兵有的被馬踩傷,於是用槍托擊馬,場面混亂,日騎兵被趕出行列。

日軍指揮官穗積大佐說中國軍隊侮辱了日軍,立即命令其部隊散開將孫香亭連團團 包圍,並要解除孫連士兵槍械。孫香亭快步走出行列,到陣前與日軍交涉,竟被日軍擄 去。中方士兵也立即列陣,準備還擊。

日軍向其上級報告,日方立刻決定從北平增派一個大隊,由聯隊長牟田口廉也大佐, 率領馳援。中方也得訊息,當牟田口率隊抵達豐臺附近大井村時,遇二十九軍駐軍,受 到阻止,發生衝突。

日軍一面層層包圍豐臺的中國軍隊,一面趁機將豐臺通北平的電話線割斷,以阻中 國軍隊對外聯絡。當日軍佈置完畢之後,便向中國軍隊開槍,中國軍隊被迫應戰,雙方 槍聲陡起。趁機,日軍迅速佔領豐臺各重要軍事要地,幷包圍了二十九軍在豐臺的營房。 兩軍相持整整一晝夜,雙方各有傷亡。

宋哲元得知訊息,為了避免事態擴大,命令豐臺駐軍不得先行開火。其實,這已經 是廢話。同時速派在身邊的三十七師副師長和天津市政府顧問甄銘章等,會見日方,與 日方代表池田、鈴木等前往調查並會商解決。

20日上午,雙達成協議。協議條件:一、中國軍官道歉。

二、中國軍隊立即撤離。

三、最後中國軍隊撤出豐臺。

把中國軍隊趕出豐臺的目的,日方已經達到。21日上午,雙方軍隊在豐臺車站列隊, 相對而立,互相敬禮,表示誤會解除。中國軍隊讓出營房,歡迎友軍進駐。

友軍?中國有句成語,叫:認敵為友。在此再恰當不過。

中國軍隊從豐臺撤出後,日本華北駐屯軍牟田口廉也聯隊所屬一木清直大隊進駐豐 臺的中國兵營。盧溝橋事變挑起者,即一木清直大隊。

第二次豐臺事件一起,立刻震動全國,全國各界人士聽到二十九軍在豐臺與日軍抗 爭,無不異常興奮,鼓勵支援電文信件紛紛而來,遠在西南的李宗仁、白崇禧也打電報 給宋哲元:“希即奮起抵抗,勿再退讓,弟等誓以全力相助。”

但很快,退讓的方案,又使全國上下失望。

10月,南苑又起衝突,佟麟閣派兵將日軍包圍,情況如何,下面再講。

李宗仁“希即奮起抵抗,勿再退讓”的觀點,可以說是中國上下人士普遍看法。可 是不當其政不謀其事,宋哲元有他的難處,也有他的私心。除其遵循蔣介石“拖延時間” 的訓示之意之外,二十九軍進駐平津威震華北,是其黃金鼎盛時代,一旦開戰,局面必 被打破,不是日軍進駐,玉石俱焚,就是中央軍北上,而受後孃之子待遇。

從全國看,自1935年12月中央組成日本留學生內閣以後,對日實行謹慎外交,也不 希望華北動盪影響全域性。中日兩國上下普遍認為,中日兩國全面開戰在所難免,只是早 一天晚一天之爭。蔣介石估計中日開戰可能在1938年夏天。而日本也有人估計:可能在 1940年。蔣介石雖然是日本留學生,也算日本通吧!可是日本國在1935年前後遇到經濟 危機,並不等於日本日薄西山,一蹶不振。經濟發展規律是波浪式的,由高峰到低谷, 又由低谷到高峰。日本人也在準備,也在調控經濟,甚至還在以較快的速度發展。

國人並不能接受蔣介石的拖延時間的觀點,如李宗仁、馮玉祥和國民黨的元老們, 大都抱著對日決一死戰觀點。而青年軍官們又普遍是速勝論者,尤其是二十九軍的青年 軍人。可惜,中國是個禮儀之邦,不時興“下克上”,講究一切行動聽指揮。幾次衝突 事件的模式都是:日本軍人挑起事件——衝突——中國方面賠禮道歉,懲罰肇事者。

窩囊之氣,憤懣之火,早已鬱積於胸。摩擦事件不斷產生。日本人自5月在華北增兵 以後,經常進行挑釁性的軍事演習,名為演習,實為挑釁。日軍蠻橫、惡劣的行徑已使 中國人忍無可忍,何況駐防於此的年輕軍人?鑑此形勢沒有更好的辦法,以演習對抗也 算一策,常常是日方演習,中國軍隊在其兩側也以演習對抗,當時人們謔稱:“燒餅夾 肉。”可惜,這也只是精神上演習演習,為中國人爭爭面子,而實際上沒有多大作用, 在以後的實戰中即已證明。

日方軍部對華北的兵力部置、裝備使用等都進行過充分的估計。尤其是駐屯軍司令 官田代皖一郎,對華北的軍事形勢,可以說是瞭如指掌。日本軍部多次分析研究,才確 認田代司令官率8400人的精銳日軍可以對付二十九軍的10萬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