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4部分

第十三章 “文革”序幕

晤會“青年文藝評論家”姚文元

一九六五年三月,江青在上海寫給錢浩梁——京劇《紅燈記》中李玉和的扮演者(“文革”中江青為之改名“浩亮”,不要“錢”之意)的一封信,透露了她的行蹤:

“你二月二十二日的來信,我收到的比較晚,大概是醫生壓了。

“我病了二十多天,目前已有好轉,請放心。……

“我知道你們已經到上海,我心臟不好,沒什麼,等我好些去看你們。”

錢浩梁是隨京劇《紅燈記》劇組從北京到深圳演出,在深圳給江青寫了一封信,報告深圳演出情況。此後,他們來到上海。

四月二十七日,她在上海會見京劇《智取威虎山》劇組。六月上旬,江青也在上海。前文已提及,她六月七日在上海看京劇《海港》,六月十一日在上海錦江飯店小禮堂見劇組。

六月一日,江青在上海寫信給雲南省劇團《戰火中的青春》劇組,信中有這麼一段話:

“我一直違反醫生的意見,斷斷續續地工作著,六月份還不能完全休息,七月、八月我一定得休息,否則,我將喪失工作能力,那對黨、對人民都不利。我是由於全身植物神經不平衡,引起心臟不好。你不要替我著急,我會控制地使用的。所以你的戲九、十月到北京最好。這樣,我好給你改。”

六月二十四日,她在上海再度和京劇《智取威虎山》劇組座談。

就在這些日子裡,在上海錦江飯店,江青秘密地策劃著寫作第二篇“有分量的批評文章”。

已經無法再找俞銘橫寫了。俞銘磺在一九六三年底病危、去世。

江青曾試圖在北京找當年向俞平伯挑戰的“小人物”寫,因為她那時支援過他們。可是,他們竟沒有應承下來。

江青再度求助於柯慶施。柯慶施一口答應下來,把任務交給張春橋。已經成為“京劇書記”的張春橋,為了樹立“樣板”戲,跟江青有著密切的交往,何況此人是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長,“大批判”正屬於他的工作範疇。

張春橋對於京劇是外行,對於“大批判”卻是行家裡手。早在一九三六年三月十五日,上海《大晚報》的“火炬”副刊便發表《我們要執行自我批判》,尖銳地批判蕭軍的長篇小說《八月的鄉村》(此書由魯迅作序),署名“狄克”,此“狄克”,便是張春橋的筆名。在一九五七年,上海《解放日報》發表的許多批判“右派分子”的文章,化名“徐匯”、“吳松”、“常軌”、“子漁”“何澤”、“蒲西”、“龍山”等等,均出自張春橋手筆。

照理,這位宣傳部長,完全可以獨力承擔江青交給的重任。不過,張春橋心眼頗多,不像俞銘璜那般直來直去。張春橋知道這次交辦的任務來頭不小,牽涉頗廣頗深,他寧可退居幕後指揮,向江青另薦上海一位“青年文藝評論家”。

此人應召而來,名喚姚文元。據上海錦江飯店經理任百尊回憶,江青是在錦江俱樂部首次召見姚文元。任百尊看見,姚文元是騎著一輛舊腳踏車來的。

三十四歲的姚文元,一身藍卡其中山裝,一雙草綠帆布膠鞋,一對金魚眼睛。其父姚蓬子,也算是一位“名人”。一九四九年九月由上海春明書店出版、胡濟濤主編的《新名詞辭典》中,在“人物之部”中列有“姚蓬子”條目,全文如下:

(姚蓬子)浙江諸暨人,出版家。為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員之一。曾主編《文藝生活》,並與周起應(引者注:即周揚)創刊《文學月報》,抗戰時在重慶創辦作家書屋,為全國文協委員之一,與老舍合編《抗戰文藝》。現作家書屋已遷移上海。著作有《剪影集》、《浮世畫》等。

這條目中未曾寫及的是,姚蓮子於一九二七年底加入中共,一九三三年十二月被捕,不久叛變,於一九三四年五月十四日在《中央日報》發表《姚蓬子脫離共產黨宣言》。

上海解放後,作家書屋停業,姚蓬子閒賦在家,靠著利息打發日子。

姚文元於一九四八年十月加入中共。此人擅長“批判”,人稱“姚棍子”。一九五五年“批胡風”,一九五七年“反右派”,姚文元兩度大打出手,批胡風,打丁玲,駁流沙河,罵巴金,揍艾青……

一九五七年二月十六日,毛澤東在關於文藝界的談話中,曾批評過當年的“小人物”李希凡,說他“過去當小媳時兢兢業業,而當了婆婆後就板起面孔了。”就在這次講話中,毛澤東表揚了姚文元:“最近姚蓬子的兒子叫姚文元,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