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諸侯國之間不再是憑血緣說話了,最後是憑實力說話。這樣就出現了一些國力特強的諸侯王,他們打著周天子的旗號要維持天下的秩序,這就是霸主,也就是春秋五霸。但是,隨著霸業的交替,諸侯國又不斷地出現分化,有的崛起,有的沒落,這樣又會形成一些新的強國,這些新的強國形成以後要吞併它國,這就是所謂的兼併。兼併的結果只剩下幾個大國,這就是所謂的戰國七雄。這幾個大國再互相角逐,最後的一個強國把其它的國家都吞併了,這就是天下發展的大趨勢。這個大趨勢經過了上千年曆史的演義,是沒有人能扭轉得了的。當最後這一國兼併了天下以後,它面臨著的一個選擇是,要麼重蹈覆轍再分封,然後再爭霸、再兼併。你要不想再重蹈那個覆轍,那就廢分封而行郡縣。所以封建制跟郡縣制作比較,封建制沒落。郡縣制的產生也是個歷史大趨勢,這個大趨勢也是不能改變的。王夫之把這個爭論的焦點問題說得很透,當年秦始皇在世時就因為封建制和郡縣制這個焦點之爭,惹得他要一把火燒書。王夫之還提了一個看法,他說這個郡縣制代替封建制還有一個好處,封建制有一個什麼問題呢?封建制你把諸侯王封了後,他世世代代就是諸侯王,這就叫世襲制,世襲制就是終身制。這個終身制有一個很大的弱點,“貴以承貴,賤以承賤”。意思是說,你的祖先是貴族,那麼你的後代世世代代就是貴族;你的祖先是平民,那麼你的後代世世代代就是平民,老百姓就沒有出頭之日了。如果把封建制廢了,就能實行科舉制,實行了科舉制,那些寒門子弟就可以透過考試上來了。這就是王夫之的看法。清代另一個大學者叫顧炎武,顧炎武寫過九篇文章,這九篇文章叫《郡縣論》,專門討論郡縣制的問題。文章提到了兩點。:第一,他說封建制演變成郡縣制是一個過程;第二,郡縣制代替封建制是歷史的必然。顧炎武還說了一句非常深刻的話,他說:“封建之失,其專在下。郡縣之失,其專在上。”你看,在兩千多年以來,關於封建制和郡縣制的爭論中以顧炎武的說法最為深刻。他說實行封建制最後的結果是什麼呢?你周天子的權力越來越小,諸侯王的權力越來越大。封建制的失誤之處就在於“其專”,就是專權的在下面。郡縣制相反,它的權力都在上邊,都在皇帝那個地方。所以,顧炎武的觀點很有點辯證法的味道,他能看出兩種制度各有利弊。這就是說,關於郡縣制和封建制之爭,其中的問題顧炎武已經看得很深刻了。
下面我們要介紹的第三個學者,叫袁枚。袁枚這個人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很善於經營的文人。他怎麼幹的呢?他有兩手絕活:第一,他退休回到南京以後,在他家裡修了一個非常豪華的宅子,是南京當時最有名的園林。然後所有到南京去的那些達官貴人、富商大賈都要去參觀,因為那是個景點。這些人來了以後,袁枚好吃好喝招待,最後這些人一般都要慷慨解囊,贈予點錢。這是袁枚生財的第一個辦法。第二,袁枚的文章寫得特別好,他當過皇帝的秘書,名氣很大,所以很多人都想請他給寫個碑文、墓誌銘什麼的。袁枚當然來者不拒,但是有一條,要拿銀子來。袁枚給人家寫了很多這種文字。所以他就靠這又賺了一大筆錢。袁枚作為一個大才子,他對郡縣制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說郡縣制跟封建制相比較,封建制有利於出思想家,你看那些諸子百家都出現在周朝的封建制下。封建制天子管諸侯,諸侯管卿、大夫,中間有很多管不到的地方,比較自由,所以孔子啊、孟子啊、老子啊、莊子啊都出來了。等到郡縣制一實行,秦始皇搞思想統一,就什麼子也出不來了。為什麼呢?管死了。袁枚認為郡縣制不利於出思想家。另外,他認為封建制有利於選賢,因為封建制封了那麼多諸侯,這些諸侯中肯定有賢和不賢的,而老百姓就喜歡那個賢明的諸侯。你看,商湯原來只是一個諸侯,因為他賢明,最後他就取代了夏桀;周武王也是一個諸侯,因為他賢明,最後取代了商紂王。所以在封建制底下,老百姓選賢君、選明君的自由度比較大,你一搞成郡縣,老百姓就不能選了。天下就一個皇帝,你還選誰啊?沒法選。袁枚認為郡縣制還有一個毛病,郡縣制的郡守和縣令不是皇帝派的嗎?派到那個地方是“數歲而一遷或半歲而一易”,幾年一個任期,或者是幾年換一次,或者是半年換一次,有的還沒熟悉情況就調走了,這不利於為老百姓做好事。諸侯王就不同了,你把他封到那裡,那裡一輩子就屬於他,他就會兢兢業業去治理。當然,袁枚這個說法也有問題,要是這個諸侯王很殘暴,他還是終身制,那老百姓不是苦死了嗎?而郡縣制假如碰上一個不太好的郡守和縣令,幾年以後他也許走了,他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