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承認這是問題的關鍵,但是現在請仔細思考一下。如果衝突的根源僅僅是因為金錢,那麼採取簡單的折中或妥協辦法就可以輕易地化解衝突;但如果衝突的根源與個人的內在價值拉上關係,情緒就會驟然升溫。個人認同和自尊在所有的親近關係中同樣存在;關係越近越是這樣。當這種關係問題反映出我們是如何被他人感知,或者我們是如何看待自己時,保持泰然自若就沒那麼容易了。就像失去所愛時感覺到整體變得殘缺一樣,與心愛的人發生衝突時,自我意識也好像被撕裂了一般,這是人類相互依戀的天性。而家族戰爭也將在各種道德、情感和認同的相互交織中愈演愈烈。
。←虹←橋書←吧←
第7節:思想……家族戰爭的根源(3)
在我們的幾個案例中,例如美國科氏工業集團(見3。兄弟反目),童年的仇恨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反而會在成人的世界中得以體現。 衝突的過程
衝突的過程就是衝突的表現形式。製造衝突最簡單的方法之一就是給人們分別制定不同的目標,然後強制他們完全共享實現這些目標所必需的資源。想象一下足球比賽……比賽雙方各有一個球門,但足球卻只有一個。家族也同樣如此……不同的家族成員有不同的目標,但他們卻只有一個共享的資源中心。在家族中為了避免衝突,通常會進行資源分配,但是有些資源分配起來卻並不簡單,比如愛和關心。一般而言,家族中的衝突越少,成員個體就越能自立自強。
然而,家族企業惡化了這種情況。它把所有成員都限制在一個圈子裡,他們共享一切資源,同呼吸,共命運。這種相互依賴的情結伴隨著他們成長,即使在他們成年之後也依舊存在。有些家族企業嘗試透過開設分公司將家族成員分開來避免這個問題……這種模式在南亞的一些大家族企業中普遍流行。然而,各自為政又會造成家族成員之間的隔閡,使分歧擴大,相互的敵意也會變得越來越深。
這裡我們有一個經典的案例,是關於信實集團。這是一家龐大的印度公司,創始人去世之後,由於沒有立下遺囑,他的幾個兒子為爭奪公司所有權鬧得雞犬不寧,導致了這個龐大帝國的分裂。最終,經過資源劃分,這個企業才得以延續事業上的輝煌,但是中間卻付出了許多慘痛的代價。 衝突中的關係
人們常常認為〃個性〃是引發衝突的罪魁禍首。不可否認,個性是一個關鍵因素,但它僅僅是一方面因素,還無法構成一個起因。就我們所看到的,個性只是在形式上給爭論新增了一些色彩,卻並沒有起到激化矛盾的作用。其實,真正的殺手是信任,或者說是缺乏信任。個性的水火不容很難讓人們步調一致,不過我們也不會因為對方與自己的性格不同而心存疑忌。缺乏信任的原因在於一個人覺得另一個人心術不正、表裡不一、不夠可靠,而任何人都有可能給別人這樣的感覺。想想上次發覺自己被人疑忌時的感覺,當發生這種情況時,誰會不心煩意亂,抗議別人對自己的誤解呢?
一般情況下,我們會對自己的行為作出合理的解釋,儘管這些解釋在別人看來也許很像是藉口。如果雙方之間曾出現芥蒂,經過短暫的交流之後,大多都可以做到盡釋前嫌。如果被人誤解的情況經常發生,那我們是不是該反省一下自己是否過於放任自己或離經叛道,或者說自己是不是已經得到了一個不可靠、表裡不一的壞名聲?但這些在日常生活中都不足以引發一場全面的戰爭,除非有人惡意為之,非要說我們故意擺出一副讓人難以接近的嘴臉。事情發展到這裡,接下來很快就會出現誹謗人格、一報還一報的攻擊,進而引發傷害事件。 在家族中如此頻繁地出現這種行為,看起來有點不合常理,但它的確存在著。您也許會認為家族成員之間彼此那麼瞭解,應該很容易相互原諒和容忍才對啊。那麼這些起負面作用的力量究竟從何而來呢?這通常源自於對他人目的的臆斷,總是認為別人懷有惡意。我們將在古琦傳奇(詳見8。不是內戰的內戰)中介紹一個最引人注目的家族企業案例。在這個企業中,第二代領導人阿爾多具有企業家的天資,因而遭受到了他最小的弟弟羅道爾佛的猜疑並繼而對其產生了敵意。 公平與欺騙
平常我們在與人交往時,通常沒有理由去認為別人懷有傷害我們的動機。在繁忙的十字路口被一輛車撞到,司機不可能是故意肇事,而完全是出於爭搶的結果。馬路上的憤怒更多的是出於對不公平和欺騙所產生的不滿,而非出於對他人惡意的猜測,畢竟大家都是陌生人。
〃不公平〃是衝突產生的最基本的原因之一。當有人制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