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傑伊·普利茨克的觀點,家族企業被視為家族的財富而非個人財產有利於保持家族的完整強大,然而這個觀點卻抵擋不住財富的泛濫衝擊。與公司龐大財富的力量相比,他的世界觀是不堪一擊的。這些事件表明,生前莫管身後事,尤其是在面臨平息衝突、滿足私利和財富帶來的誘惑時,這些前人在生前所做的努力就更加顯得沒有意義了。 點評
看起來,這個案例中衝突的根源是金錢,單一理解的話,也確實是如此。經濟學家說得沒錯,誘惑越大,則行為扭曲也就越大,不過這種扭曲只發生在那些被誘惑所左右的人身上,所以這個案例包含的並不僅僅是金錢的問題,它還包含著對權利的看法,或者是感知。
傑伊希望家族團結在一起的願望是自相矛盾的,他還在世的時候就已經在家族內層管理人員與外圍家族成員(所謂的〃窮人〃)間構建起了巨大的差別,這就埋下了衝突的禍根。〃促進法〃的問題和對湯姆家庭的資產分配,同樣是有關分配程式公正的問題。它不僅是關於公平的問題,更是一個關於剝奪他人權利的問題。在第三代中,傑伊不經意間人為地製造了兩類人,這始於他要求丹尼爾放棄音樂而從事法律。這種分裂在第四代中加劇了,此時由內部人員管理家族企業,而其他人卻只能當旁觀者。
嫉妒在兩大陣營之間滋生。對於外部人員來說,沒有任何機制可以讓他們宣洩心中的不滿,更不要說為家族的和諧與發展作出建設性的貢獻了。三人的小團體只好採取防守姿態,這使得他們看起來傲慢自大而且自私自利。當他們努力證明了自己的能力適合管理企業時,普利茨克帝國的家族領導模式卻又無法適合企業的模式了,因此在傑伊去世之後就出現了堂兄弟的大聯盟。
◇BOOK。◇歡◇迎訪◇問◇
第69節:分裂……被分割的家族(6)
除了一心想著企業的湯姆外,第四代人中沒有一個人可以從傑伊那裡接過指揮棒,家族領導層中出現了真空。傑伊已經設想過,他於1995年向家族宣讀的帶有遺願意味的信,表明了他對此的看法以及他對企業往後幾年發展模式的規劃。這往往是許多年老的領導人易犯的錯誤,他們認為自己設定的框架和路子會不變地維持下去。在這個案例中,傑伊生前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他未能與他的兄弟恰當地面對挑戰,未能為家族有效地世代相傳奠定堅實的基礎。
選擇出最好的企業領導人其本身也不足以保證一個人的願望能完全實現。家族離不開領導者,但領導企業和領導家族截然不同,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最好由不同的人擔當。如果對基本的管理缺乏重視,那麼任何家族企業想要世代興旺的願望都不可能實現。在普利茨克家族中,自傑伊逝世以後,因為缺少相應的機構和程式制定有序的決策來使家族成員的股份繼續留在家族內,致使產生了一個領導的真空,而由此產生的分裂令美國這個巨大的家族商業帝國飽受重創,近乎傾覆。 《洛杉磯時報》集團和錢德勒家族……離心式家族 起源
這是一個很經典的故事:連續幾代家族強人的努力創造出了幾乎是不朽的財富,然而最終的結局卻是家族喪失了自己的企業。奧蒂斯·錢德勒是《洛杉磯時報》四代家族發行人中的最後一個,他的去世標誌著家族企業終結的開始。奧蒂斯放棄企業的領導,提前退休的原因之一是他發覺家族其他成員對自己的苦心經營沒有任何感恩之心,這使他備感失望。由於缺乏維繫家族企業的紐帶,早些年將大家凝聚在一起的力量也就蕩然無存了,而一起消失的還有成員們為家族企業服務的能力和動力。
這個家族從自己的企業中被擠了出來成了局外人,這類似於本書6。迴避現實……孤島困境中介紹的〃健力士〃。所有者一味地將家族企業視為一棵用來獵取財富的搖錢樹,而不是將之視為一筆珍貴的遺產加以打理,日久天長,這些行為逐漸導致了家族的分裂。隨著家族在企業中領導能力的日漸減弱,企業不可避免地脫離了家族的控制,屈從於美國《論壇》媒體集團的麾下。
《洛杉磯時報》的王朝建立在錢德勒家族幾代人過人的企業家天賦和強大的創業動力的基礎上。這個家族是洛杉磯早期移民中的一支,他們緊隨南加利福尼亞經濟增長的快車建立了龐大的媒體商業帝國。創始人哈里森·格雷·奧蒂斯上校和他的妻子伊萊扎看準機會,購買了《洛杉磯日報》的股份。他們努力工作,最終手中的股份從少數變成了多數,擁有了對這份報紙的控制權。19世紀末,《洛杉磯時報》已經成為了非常成功的出版物,它伴隨著洛杉磯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