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部分

生於不合時宜的時間和地點,會對人際關係造成極大傷害,直到形成對立、仇恨的心理狀態。在他人悲傷的時候,你如果表現出漫不經心,沒有恰當的回應,你們之間的心理距離肯定一下子拉開了許多;如果此時還表現出快樂的情緒,則會傷害對方的感情,人們會認為你缺少同情心或者覺得你是一個沒有良心的人。

絕望的人,在聽到毀滅性的訊息時也可能會表現出快樂。因為他想以共同滅亡的方式既讓自己完全解脫,又讓自己心理平衡。比如;當一個絕望的人聽到地震的訊息時,可能會有快樂的情緒反應。另外,有的人想從悲傷中逃離出來,企圖達到悲傷情感的反面,也就是快樂。

過度、沒有節制的興奮,和狂喜或極樂結合在一起,有時就會形成躁狂症。

從《創世紀》來認識羞恥(1)

羞恥是由感到丟臉、難看而引起的一種情緒反應。恥是一種帶有收斂性的情緒,是指向自我之內心的。“恥”向強的方面發展有:羞、辱、畏、懼。羞是羞愧,當一個人違反了自己的操守時,就會感到羞愧;辱是侮辱,他人(通常發生在上級對下級或平行關係中)侵犯了你的尊嚴,就會產生受辱的情緒;畏是害怕,如果認識到某一件事情是非常可恥的,就會害怕去做;懼則是畏懼,當一個人不得不去做一件十分可恥的事情時,就會感到畏懼。“恥”向弱的方面發展有:患、憂、疾、惡。患是擔心,擔心自己與恥辱的事情扯上關聯;憂是憂慮,對已經發生或可能發生的讓自己羞恥的事情感到憂慮;疾是不滿,對自己或他人的令人羞恥的行為深感不滿;惡是厭惡,對不知羞恥的行為感到厭惡。

羞恥的情緒反應是:臉紅;目光轉移;將臉扭轉開來,用手捂住臉;眼睛部分或全部閉上;不情願或不自然地眼動;眼睛不自然地發亮;裝模作樣或矯揉造作。

如果人沒有良知,大概就不會有羞恥的情緒反應。而良知本身又是由觸犯禁忌產生的。弗洛伊德認為,良知起源於由於冒犯和褻瀆禁忌而產生的一種罪惡感。在《舊約全書·創世紀》中,亞當和夏娃在混沌無知的狀態中過著自然而神性的生活,“當時夫妻二人赤身*,並不羞恥”。在蛇引誘夏娃,夏娃又說服了亞當吃下禁果之後,“他們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便拿無花果樹的葉子為自己編作裙子”。在吃禁果之前,他們自然裸露,但他們是如神般的美好個體。吃了禁果之後,由於他們冒犯了神的禁忌,故知道了男女之別,有了羞恥之心,則變成今天的人類了。

也有人認為,恥感源於人害怕被孤立和厭惡,是人類社會化的產物。穿衣或*,並不保證和羞恥對接,真正與羞恥相連的是你孤獨的靈魂。靈魂害怕被群體拋棄,渴望與群體相融。於是,羞恥心應運而生,它來幫助你有效地避免自己與群體通行的規則相背,預防與群體建立的規範相違,這樣就會為群體所接受。還有人認為,羞恥的本性在於遮蔽,在於對自我異化的意識與認識。羞恥感產生於自我整體性與殘缺性的衝突和鬥爭。也有人用詩的語言說:“羞恥是凌晨三點忽然驚醒的松鼠,因為莫名的痛,把神經末梢整夜撕咬”、“羞恥是對*身體的鄙視,由厭惡而起的情緒,使靈魂與身體相互敵視”。

對性禁忌的冒犯是羞恥情緒的誘因。精神分析學派認為,禁忌主要存在於性領域。在《古蘭經》中,代表禁果的是香蕉,它所隱喻的生理特徵是十分明顯的。經義強調的羞恥就是沒有遵守穆斯林所應遵循的著裝要求。簡單地說,就是不管男女,都必須把那些具有性引誘意味的部位隱藏起來。這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措施,避免可能的性侵犯。其實,“禁忌”這個詞,原意為神所禁止的事情。最初的功用是在人和神之間立下一個明確的界限,避免神聖遭受汙濁,同時也保護人類自身,因為與神過於密切地接觸是一件危險的事情,有可能傷害到人的心理,或者擾亂現存世界的秩序。後來,禁忌逐漸發展到人類性生活的領域,這是一種文化的發展與進步。在性活動中最重要的禁忌是*,因為父女、母子或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是神聖的,是不能被性所玷汙的。一旦這個禁忌被打破,輩份的秩序就全亂了。這可不是一件小事情,它意味著世界秩序的象徵不存在了,社會秩序自然也就亂了,個人將找不到自己正確的位置。這是其一。其二,*禁忌也是自然選擇的結果。那些嚴格實行*禁忌的部落,後代的身體健康、體質強健,生產能力高,生存能力強,因而日益興旺發達,反之,則歸於淘汰和滅亡。現代科學已經證明*的禁忌有利於優生,有利於種族的繁衍。再後來,禁忌擴充套件到了人類生活的各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