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化、可佔用租金與競爭性締約過程》(1978,本書第5章)是被人引用頻率較高的經典之作。它不僅關注了交易成本經濟學中的縱向一體化問題,同時也探討了雙邊依賴的經典案例:通用汽車和費舍爾車身的案例。這篇論文認為一體化可以解決不完備契約問題。然而,作為內部組織的一種反應的代理問題是所謂的敲竹槓問題(Klein、Crawford和Alchian所強調的),還是不適應問題(Williamson所強調的),是需要我們思考的。
Williamson的論文《比較經濟組織:對離散組織結構選擇的分析》(1991,本書第6章)側重於從適應/不適應角度來看待市場與層級制的優缺點。這篇文獻是一篇法學、經濟學與組織領域的交叉研究。它的目的在於在比較經濟組織時可以找到相關的微觀變數,以幫助我們形成對於經濟組織形式的基本預測工具。
Williamson的論文《可信的承諾:用抵押品支援交易》(1983,本書第7章)則對於人們在研究中經常忽視的可信承諾的問題進行了考察。人們之所以忽視承諾的可信性,是因為人們往往假定法律體系在執行承諾時是具有完備知識、熟練的且低成本的。但是真實世界顯然不是這樣,法庭也只是其中的一種治理結構。當契約並不十分完備所導致的契約除錯需求特別重要時,運用雙邊治理結構(私人秩序)來履行非標準契約是必要的。為了保證契約的履行,交易方需要可信的承諾,從而增加機會主義的成本。許多非標準的簽約活動……包括石油交換與互惠貿易……從價格理論角度來看時會被認為是壟斷的,而從治理的角度則會被認為是有利於效率的。
Sanford Gros*an和Oliver Hart的論文《所有權的成本和收益:縱向一體化和橫向一體化理論》(1986,本書第8章)是第一篇全面地、正式地構建不完備契約模型的論文,這篇論文的重要性顯然不言而喻。原有的交易成本理論主要論述契約的完備性與組織形式的選擇問題。但是Gros*an和Hart的這篇文獻卻主要考慮的是當契約是不完備的情況下,剩餘權利的配置問題。如果企業i擁有企業j,則企業i就會利用其剩餘控制權獲得較大份額的事後剩餘,這會導致企業i投資過度以及企業j投資不足。在非一體化情況下,由於事後剩餘將被更平均地分配,因而每個企業將會進行適度投資。因此,當與其他企業相比某一企業的投資決策尤為重要時,一體化為最優;而當兩個企業的投資都“相當”重要時,非一體化比較合意。
Williamson的《企業的限制:激勵與官僚主義的特徵》(Williamson;1985;Chapter 6;本書第9章)提出了這樣的困擾:小企業聯合起來能辦到的事情;為什麼大企業就做不了,更不用說做得更多呢?如果大企業組織將每一部分以準獨立的分公司組織起來並且讓每個分公司像小企業那樣行事,並由總部進行協調,那麼大企業就能夠完成小企業聯合起來能辦到的事,並且有時能夠做得更好(透過選擇性干預)。這意味著,所有的生產活動都可以透過一個大型企業組織的方式是有效的。但是這顯然是與實際不符的。為什麼大企業不像想象中那樣有效呢?Williamson認為問題在於企業不可能進行選擇性干預,並且指出當交易由市場組織轉為由企業組織時會產生三個問題:權力關係會導致實時協調的難題和衝突問題;高能激勵會轉向低能激勵;官僚成本的增加。透過對於上述問題的研究,我們對於層級體制失靈和市場失靈會有更為完整和全面的理解。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序言(4)
交易成本經濟學發展有兩個分支(然而,這兩者並不是彼此獨立的):治理分支和測度分支(Barzel;1982)。本書主要關注的是前者。後者與代理理論文獻聯絡更加緊密,該類理論主要集中於事前的激勵匹配(而不是事後的適應)。Bengt Holmstrom與Paul Milgrom的論文《多工委託代理分析:激勵性契約、資產所有權及工作設計》(1991,本書第10章)主要關注的是伴隨僱傭關係產生的測度問題。與一般的委託代理結構(任務是嚴格線性的)不同,Holmstrom與Milgrom考察了多元委託代理關係:代理人可能會被要求從事多工(例如,教課與科研)或者從事單任務但是存在多個屬性(例如數量和質量)。測度問題的微分處理是多工問題的主要特徵,並且與標準的委託代理結構相比會產生更加複雜的兩難選擇。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