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2)
從最初的理論創立到現在,交易成本經濟學在概念上、理論上以及實證上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它被應用到產業組織、公司治理、勞動經濟學、公共選擇和經濟史等問題的研究。在本書中收錄的文獻大致可以反映這種變化,按照理論的發展脈絡,Williamson和 Masten將本書的文獻分為三個部分:背景、工具和應用。
三
背景部分由四篇文獻構成,分別是《企業的性質》、《生產的縱向一體化:市場失靈的考察》、《生產、資訊成本和經濟組織》和《產業組織:研究的建議》。
Ronald Coase的開創性的論文《企業的性質》(1937年,本書第1章)是交易成本經濟學的開山之作。它突破了新古典經濟學將企業視為一種生產函式的思維模式,提出了一個在新古典的框架中不可能提出的問題:既然市場這麼完美,那麼為什麼會存在企業?當然反過來,問題也是一樣。如果企業比市場更有優勢,那麼為什麼不是將所有的生產集中於一個大的企業中?為了解答這一問題,科斯引入了交易成本的概念。在他看來企業和市場是組織的兩種形式。企業選擇市場還是企業的組織形式取決於交易成本的權衡。這一深刻的見解顯然是正確的,但是由於不具有操作性,因而一直被“引而不用”。科斯的文獻由概念化到可操作化的過程整整花了35年。
Williamson的論文《生產的縱向一體化:市場失靈的考察》(1971,本書第2章)則從縱向一體化這個經典的經濟學問題入手,考察了市場失靈的因素。縱向一體化是經濟學的一個經典問題。理解了縱向一體化的存在,也就理解了企業的存在;說明了縱向一體化的程度,也就說明了企業與市場的邊界。在Williamson看來,市場失靈的原因是(1)專用性投資;(2)契約的不完備性;(3)由於道德風險、外部性等所導致的戰略誤傳的風險;(4)資訊處理效應;(5)制度適應。從現在的角度看,這篇文章中所提到的一些重要觀點有:
1。企業不僅僅是一種生產函式,它本身也是一種治理結構。與市場相比,企業主要依靠命令來處理爭端和施加控制。
2。在外部採購中的機會主義行為的傾向會隨著投資屬性的變化而呈現出差異性,同時這種機會主義的傾向也具有跨期的特點。在處理機會主義問題時,應該考慮資產專用性的問題。
3。組織問題的核心不是敲竹槓問題而是適應問題。
4。需要權衡企業和市場組織的特性,因為它們會隨著交易屬性的變化而變化。
Armen Alchian和Harold Demsetz的經典論文《生產、資訊成本和經濟組織》(1972,本書第3章)是另一篇較早關於交易成本的應用性的論文。由於團隊生產而造成的監督和測度的成本會導致企業的“偷懶”行為,因此需要監督者對於員工進行監督。對於監督者的激勵來自於給予監督者剩餘索取權。但是正如Alchian和Demsetz所論述的,這種方式對於古典企業是有效的,但是如何將這種觀點推廣到現代企業是個問題。
Coase的論文《產業組織:研究的建議》(1972,本書第4章)是為國家經濟研究局50週年慶典所準備的論文。在Coase看來,將企業描述為生產部門必然導致強調壟斷問題而忽視關於組織的更為基本的問題,這種觀念限制了產業組織理論的發展。在科斯看來,產業組織的研究應該集中於探討企業從事什麼活動,併力圖揭示企業內部的不同型別活動的特性。除了研究企業內部出現的情況之外,產業組織的研究還應該關注企業之間的契約安排(長期契約,租賃,各種許可安排包括特許經營等等),這是因為市場安排是企業內部組織的替代物。應該進一步延伸對兼併問題的研究,使之成為產業組織課題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序言(3)
四
本書的第二部分“工具”部分由六篇文獻構成,分別是《縱向一體化、可佔用租金與競爭性締約過程》、《比較經濟組織:對離散組織結構選擇的分析》、《可信的承諾:用抵押品支援交易》、《所有權的成本和收益:縱向一體化和橫向一體化理論》、《企業的限制:激勵與官僚主義的特徵》和《多工委託代理分析:激勵性契約、資產所有權及工作設計》。
Benjamin Klein、Robert Crawford和Armen Alchian的論文《縱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