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隱含了工作的重構,例如在團隊活動中,一些員工需要專門負責難以監督的任務,而另一些則負責易於監督的任務,對於給定的任務要避免責任的衝突等。
五
有關交易成本經濟學的實證研究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儘管在1972年Ronald Coase對於當時的產業組織的研究進行了指責(見本書第4章),然而今天,交易成本經濟學實證文獻研究的主題正是Coase所理解的產業組織的核心……“應該集中於探討企業從事什麼活動,併力圖揭示企業內部的不同型別活動的特性”。
實證研究的進步來源於理論上的進步。交易成本理論的“可操作化”是實證研究發展的關鍵因素。這種“可操作化”具體表現為交易成本理論將制度的選擇與一些可觀測的交易屬性聯絡起來,這使得理論具有了可證偽性。因此就產生了實證檢驗的理論基石。
交易成本經濟學對觀測到的組織形式做出的解釋方面取得的成功並非一帆風順。之前的主流經濟學所做的實證研究關注的更多是價格和數量方面的問題。而交易成本經濟學需要的則是組織形式以及類似交易不確定性、產品和流程的複雜性以及生產所需的交易專用性程度這樣的交易屬性方面更加詳細的資訊。大多數情況下,交易成本經濟學家不得不自己透過調查、訪談以及透過研讀相關的法律法規以及商業檔案來獲取相關的資料。雖然起步艱難,但是正如在這一領域以及在更廣範圍的實證交易成本文獻所證明的(Klein; Shelanshi; 1994; Crocker; Masten; 1996; Masten; 1996),這一理論及其論據是高度統一的,它從根本上改變了經濟學家看待和分析經濟組織問題的方式。
儘管這一研究的深度與廣度有目共睹,但是交易成本觀點的可操作化與應用所取得的成就並沒有得到廣泛的贊同。像Herbert Simon這樣組織方面資深的學者也在1991年抱怨交易成本“純粹是用漫不經心的方式引入到研究中來的,在(必需用來估計大量的引數並對理論提供實證上的檢驗的實證方法)產生以前,不僅沒有自我檢查與一般常識方面的意識,也沒有實證的支援……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