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較多的激勵強度阻礙了雙邊適應性,那麼由較多的行政控制(監管、職位獎勵或懲罰)支援的弱激勵強度就是最優的。
市場和層級制是兩種極端的模式。正如開頭所講的那樣,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在兩種極端模式的聯絡中定位混合模式……各種長期契約、互惠貿易、管制、特許經營等等。顯然,混合治理的新古典契約法既不同於市場的古典契約法,也不同於層級制的自制契約法,它比前者更富有彈性,又比後者更符合法律規範。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如何參照適應性(A和C)、激勵強度和行政控制來比較各種混合模式?
混合制模式在以上四個方面均表現出中間值。它保護自主所有權,而自主所有權引發高的激勵強度並鼓勵適應A類困擾(即一方能有效作出回應而不必求助於另一方)。因為存在雙邊依賴性,長期契約得到了更多的契約保障條款和行政機制(資訊披露、爭端解決機制)的支援。這促進了C類適應性,但卻以激勵弱化為代價。這就引入對“公正”的考慮。例如內華達能源公司與西北貿易公司簽訂的煤炭契約開頭是這樣寫的:“此協議代表了雙方的意願,在締約期間協議整體以及每個部分對雙方都是一視同仁的。”這種努力不可避免地弱化了激勵強度。
在雙邊適應性方面,層級制相對於混合制的一個優勢就是,內部契約不必面面俱到,更重要的是企業內部適應重大困擾的成本較小。因為(1)對於適應性的建議只需要較少的檔案;(2)透過指令而不是仲裁解決內部爭端節約了資源,更利於及時適應;(3)可以更容易得到並更準確地評估重要資訊;(4)非正式組織可解決內部爭端(Barnard,1938;Scott;1987);(5)內部組織可獲得更多的激勵手段……尤其包括職位獎勵和利潤共享……促進團隊意識。而且,混合制模式下偶爾出現的破壞性後果或高昂訴訟費等極重大困擾在層級制模式下更容易調解。但在C類適應性上,層級制對於混合制的優勢需要以成本為代價來實現,從混合制到層級制的變動之中伴隨著漸弱的激勵強度(較大的官僚成本)。
概括說來,混合制模式的特徵是中等強度的激勵,中等程度的行政管理機制,適中的適應性,並按照準法律化契約體系運作。與市場和層級制(這是相反的兩極)相比,混合制模式在五個屬性上均介於兩種模式之間。基於前面的論述,++、+和0分別代表強、中等和弱。區分市場、混合制和層級制的手段以及各自的適應性和契約法特徵列示於表6�1。表6�1市場、混合制和層級制治理結構的區別特徵 txt小說上傳分享
比較經濟組織:對離散組織結構選擇的分析(9)
特徵治理結構市場制混合制層級制工具激勵強度+++0行政控制0+++績效特徵適應性(A)+++0適應性(C)0+++契約法+++0++=強;+=中等;0=弱
Ⅲ�區別性匹配(Discriminating Alignment)
交易成本經濟學贊同mons的觀點(1924,1934):交易是基本分析單位。這一重要見解識別了區分交易的關鍵維度,於是便有了可操作的意義。這些關鍵維度包括交易發生的頻率、交易受影響的不確定性、提供商品和服務時涉及到資產專用性的程度(Williamson,1976b)。儘管這些維度都很重要,但交易成本經濟學特別關注最後一點(Williamson,1975,1979b; Klein;Crawford和 Alchian;1978;Gros*an 和Hart;1986)。
資產專用性是指在不犧牲產品價值的條件下,資產被配置給其他使用者或者被用於其他用途的程度。資產專用性可分為六種:(1)地點專用性,例如一系列地點彼此位置接近,以便節省庫存和運輸成本;(2)物質資產專用性,例如用於生產零部件的專用模具;(3)幹中學產生的人力資產的專用性;(4)品牌資產;(5)指定性專用資產,例如一般工廠應特定顧客要求進行的單獨投資;(6)時間上的專用性,類似於技術不可分性,並且可被視為一種地點專用性資產,其中,現場的人力資產作出及時反應至關重要(Masten; Meehan和 Snyder;1991)。資產專用性,尤其是前五種形式造成了雙邊依賴性並引起更多的締約風險。資產專用性在交易成本經濟學的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中扮演著核心角色。
這裡的分析只強調交易成本,不考慮收入因素及資產專用化帶來的生產成本節約。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