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答氣憤地舉起屠刀:“你答應不答應?不答應就砍你!”他這才無可奈何答應下來。嘉靖昏君老想著乃祖朱元璋發跡的榮光,總想用霸道把別人踩在腳下才會覺得過癮,他象成祖朱棣一樣有本事去踩別人也罷了,偏偏他沒有本事去踩別人,又興這個調調。結果欺負人家不成,還險些兒淪為階下囚。正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這種由外交使臣用嘴皮便可輕鬆化解的芝麻小事,他也要弄到兵戎相見。這個嘉靖昏君還覺得自己很委屈,大發脾氣,對被倭寇攪得一團糟的東南沿海,更是一肚皮的惱怒:“南北兩欺,倭賊殘毀地方尤甚!”可是他從來沒有用豬腦子仔細想一想,假如他不撒除市舶司,不搞禁海,倭人通商有門,倭賊又如何會欺上門?
“嘉靖,嘉靖,家淨淨;老百姓,老不幸!”大明老百姓有一個這樣糊塗混帳的皇帝坐在金鎏殿上憑個人的喜惡發施號令,老百姓怎會有好日子過?這個嘉靖昏君在位幾十年,除了把大部分精力用在女人身上之外,其餘時間都閉上眼晴妄想長生不老,一生幾乎沒有做過幾件好事。年輕時日,為了博個孝子賢孫的好名聲,弄出一個“大禮議”之爭,搞得舉朝不寧,讓群臣互相窩裡爭鬥,使不少讀書人糊裡胡塗死在這件事情上邊。重用奸臣嚴嵩,禍國殃民。猶其是他自作聰明,不管老百姓死活,野蠻地罷卻對外通商貿易的市舶司,斷絕沿海千萬老百姓的生路,同時也招來倭寇的侵擾。
當初罷卻市舶司時,不僅徽商堅決反對,連朝中的有識之士也感到莫名其妙,紛紛上表陳奏,請主子略發慈悲,顧念一下小民的生計活路,網開一面,不要全面閉上海門。但皇帝金口一開,哪裡還有甚麼迴旋餘地?只有眼睜睜地看著這件事情錯到底了。可以說倭寇騷擾沿海並非天災,實是人禍。人禍始作俑便是這個不管老百姓死活的嘉靖昏君。
第五十五章 龍頭大鱷
如果說汪真曾經是一個抗倭英雄,這種說法確實是很雷人,也許有人不信,不過這卻是歷史事實。
汪直是徽商的典型代表人物,現代電視劇裡描寫那些徽州商人如何白手起家,財富從少到大,從無到有,然後又歷盡波折的故事橋段套在他身上都挺合適,甚至有過之而不及。徽州人做生意以忍辱負重、堅韌不拔著稱,汪直身上也體現出徽商這種屢敗屢戰的抗爭韌性。史書稱汪直“少落魄,有任俠氣。”也就是說汪直一開始走上商道做生意時,走得並不是很順當,吃過很多苦頭,但他豪爽仗義的性格最終使他登上商道巔峰,獲得巨大成功。汪直與他的徽州老鄉們不同,他有著不受法制拘束的自由夢想。他是膽大包天的人,性格與金庸筆下《射鵰英雄傳》中的黃老邪有得一拼,也是個視禮教法制如無物的邪人狂子。
少年時期,汪直按徽州風俗出來闖江湖,東奔西跑輾轉來到浙江沿海碰運氣。彼時他正是落魄的時候,面對著碧波盪漾的大海,不免感慨浩嘆一聲:“中國法制森嚴,動輒觸禁,孰與海外乎逍遙哉?”看著葡萄牙商人駕駛風帆在海上馳驅往來,汪直羨慕不已,也向往這種無拘無束的海商生活。他可算是大明朝最早接受西方現代文明觀念和生活方式的先驅者,那個時代的中國人不可能理解他的行為,不可能理解他心中的苦悶。
大明朝套在商人身上的桎梏太多了,汪直在這片神奇的土地混不下去了,他決定亡命一博,象葡萄牙商人一樣下海經商。汪直不願做忍辱負重的“徽駱駝”,他是個千年不遇的大冒險家,他註定要做遨遊四海的霸王龍。
舟山群島中有兩個對峙的不起眼小島,名叫雙嶼島。島上草木蕭疏,礁石林立;水濁濤洶,鳥不生蛋。可這兩個小島南北水陸相接,擁有天然的深水海港,是個船舶最好的避風港。十六世紀的海上探險家葡萄牙人看中了這裡天高皇帝遠的獨特地理環境條件,把第一間貨物倉庫蓋在了島上。此後,中國走私海商林碧川、李光頭、許棟也先後把據點設在了此處。於是雙嶼島就這樣鬼使神差成為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最前沿陣地。
嘉靖十九年,往日鳥不生蛋的雙嶼島上,已經有長住居民約3000多人,其中葡人約有1200人,島上有居家、教堂、醫院、裁判官、倉庫、交易所,儼然歐洲中等規模的集市。當地人絲毫不排擠碧眼焦須的外國人,史謂“同舟之濟,三尺童子亦視海賊(葡萄牙人)如衣食父母。”明朝和世界各國的商品在這裡交換、中轉、集散,來自日本、西班牙的白銀透過這裡源源不斷地進入中國,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由這裡進入世界。當時的雙嶼島被後世的歷史學家驚歎為“16世紀的上海”。
汪直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