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在戰爭前夕,黑色金屬軋材的儲量十分缺乏,甚至不能保證工業生產前6個月的需求……而這是動員儲量所必需的。但是,根據官方的統計數字,1943年從戰爭開始到戰爭結束,生產了大約53;0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其中包括30;000多輛T-34坦克。值得注意的是,超過了工業生產能力的範圍。在1943年下半年,蘇聯平均每月生產坦克和自行火炮1500多輛…這是德國情報機關提供的資料,也是曼施泰因在回憶錄中所列舉的。我們認為,這是比較接近於實際情況的。此外,在蘇聯本身的生產量中還應該再加上根據租借法案提供的援助數額。
庫爾斯克會戰使得戰爭雙方傷亡人數的對比對德軍一方有利,這一結果使蘇聯人民非常失望。德軍在軍事藝術方面的優勢讓人毋庸置疑。如果蘇聯把向奧廖爾和哈爾科夫開始進攻的日期提前到5月進行的話,要比實際上在7月和8月開始進攻的成功機率要大一些。第一,5月時,德國人還沒有新式坦克和飛機,所以他們那時就不具有武器裝備上的質量優勢。第二,紅軍在7月和8月實施的打擊主要是針對方面軍所在的地區,而這一地區與德軍打擊叢集事先向庫爾斯克發動進攻的地區相鄰,所以,當德國人的進攻已經停止後,法西斯德國可以沿內部戰役路線很快把大量兵力調集到方面軍比較薄弱的扇形區。蘇軍儘管在人員和武器上佔有優勢,他們的數量是德軍的2到3倍,但實際上他們屈從於德軍的意志,同時被迫在那些從德國人的作戰部署來說很容易防守的方面軍扇形區域發動進攻。
如果蘇軍在5月份提前發動進攻的話,當然,雙方的損失對比關係還是不會對紅軍有利。蘇軍損失慘重的原因是由於制度本身的內部缺陷造成的。但是,如果在5月發動進攻,蘇聯方面的損失情況會比他們實際上在庫爾斯克會戰中所遭受的損失要小一些。蘇聯軍隊就可以在1943年的夏秋戰役結束前向西大舉進攻,那樣,就可以早些結束戰爭。
德軍最高統帥部所選擇的軍事行動的方式,在現有條件下是最為適宜的。法西斯德國在戰術上、同時也在某種程度的戰役上都贏得了庫爾斯克戰役。但是,紅軍在人員和物質資源上佔有絕對的優勢,以至於德國不可能在戰役上,尤其在戰略上完全贏得庫爾斯克戰役。
第四部分對紅軍不利
被蘇聯宣傳機器抹殺的租借法案34
沒有西方的援助,蘇聯不僅不可能贏得衛國戰爭,而且甚至無法抵擋德國的入侵,也不能生產足夠的武器和技術裝備,也不能保障戰爭所用的燃料和彈藥。
還在冷戰開始前,蘇聯的歷史文獻傳統上就喜歡貶低衛國戰爭期間西方援助的作用。例如,在Н。А。沃茲涅先斯基寫的《衛國戰爭期間的蘇聯戰時經濟》一書中,就對西方盟國的租借法案隻字未提(只是談到西方的全部援助佔到蘇聯生產的4%),而把不久前的反法西斯聯盟的盟國稱作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靠吸人民的血汗發展起來的美國的資本主義〃,而且美國〃現在站在帝國主義和反民主陣營的前列,同時成為了在世界各地實行帝國主義侵略擴張的倡導者〃。
第四部分被機器抹殺的租借法
20世紀80年代,租借法案的作用雖然被承認了,但蘇聯的歷史學家們仍然千方百計地貶低它的作用。在關於衛國戰爭的《短史》一書中指出,〃蘇聯實際上在戰爭期間得到了根據租借法案運來的某些武器,還獲得了一些對人民生產來說比較重要的汽車、裝備和材料,其中包括蒸汽機車、燃料、無線電通訊裝置、各種有色金屬和各種化學制品。其中最重要的援助是,美國和英國提供的401;400輛汽車。但是,從整體上說,這些援助起的作用並不是很大,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對衛國戰爭的程序起決定性影響。〃接著,作者們證實說,國外援助在蘇聯生產中所佔的比重為:大炮產量佔總產量的1。9%,坦克佔7%,作戰飛機不到13%,而1943年紅軍的汽車總量中進口汽車佔5。4%,而在1944年佔不到19%。盟國援助的總量約佔到蘇聯軍事生產的4%。
在下面我們將可以看到,為了抬高蘇聯某些種類的武器和技術裝備的生產總量,根據租借法案提供的援助在蘇聯軍事生產中所佔的比例很可能被壓低了。
之所以貶低西方援助在蘇聯戰時條件下的作用,首先是為了證實衛國戰爭中〃社會主義經濟的勝利〃這一神話,同時還要證明蘇聯的軍事經濟優於資本主義國家的軍事經濟……不僅包括德國,也包括英國和美國的經濟。只有到了1985年以後,在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