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為歐洲帶來蘇聯的制度,同時對〃巴巴羅薩〃計劃一無所知。但是,兩份進攻計劃,無論是蘇聯的,還是德國的,實際上都是先發制人進攻計劃。這樣,雙方的準備工作就站得住腳了嗎?一般來說,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不會有統一答案。不得不比較一下雙方的罪行,但兩者沒有根本區別。當然,大屠殺是歷史上最大的種族滅絕,但是,殺害成千上萬的波蘭人和波羅的海沿岸人民、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這是1939年至1941年間政治局做出的決定)也同樣是種族滅絕。區別只是規模大小不同,本質上是一樣的。希特勒侵略了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和蘇聯。斯大林佔領了波蘭、芬蘭、波羅的海沿岸三國和羅馬尼亞。他們彼此有什麼區別呢?

第一部分統計只能精確到百萬位

不知為什麼人們習慣上認為,紅軍只在戰爭的第一年裡戰鬥素養較低。實際上,甚至在德軍突然襲擊的影響消失後,情況也並未發生根本改變。難怪在戰爭最後的一年半里,德國空軍把東線戰場看成是特殊的練兵場。那裡的年輕飛行員們可以在相對較為安靜的條件下練習射擊並飛夠最低限度的飛行時數(戰爭後期,學校的訓練時數已經由450小時削減為150小時),然後才能參加在德國上空與英美〃飛行堡壘〃更為激烈的格鬥。

或者拿著名的普羅霍羅夫克坦克戰來說,在戰役中羅特米斯特羅夫似乎戰勝了佔絕對優勢的敵人並取得了光榮的勝利。至於佔優勢的程度,讀者可以自己判斷:近衛軍第5坦克集團軍有850輛坦克和自動火炮,而德國豪謝爾將軍率領的德國黨衛軍第2坦克軍團的火力是273輛坦克和突擊火炮……其中包括8輛作為戰利品的Т-34型坦克。而至於勝利到底屬於哪一方,我認為,在比較了普羅霍羅夫克城下雙方的損失後,可以有一個準確的答案。德國軍團損毀了5輛坦克,另有54輛坦克和突擊火炮損壞。而羅特米斯特羅夫的集團軍損失了334輛坦克和自動火炮,另有約400輛受損。難怪戰役剛一結束,斯大林就為羅特米斯特羅夫的無能葬送了集團軍而大為光火,但隨後最高人民委員會出於宣傳目的決定,最好把普羅霍羅夫克城下的失敗看做是勝利,於是不再追究倒黴的指揮官的刑事責任。

甚至在柏林戰役接近尾聲時,儘管蘇軍在人員數量和戰鬥裝備上佔據絕對優勢,但是戰術優勢,即善於作戰的優勢,仍屬於德國。我們回憶起朱可夫元帥率領的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對塞羅夫斯克發起的強擊。雖然進行了充分的進攻前的炮火準備,仍然未能使敵人遭受任何傷亡。德國人提前撤到了高地的反向斜坡上並用猛烈的火力來迎接衝鋒的部隊。記錄下這點的並不是德國的回憶錄作者,而是蘇聯的伊萬·斯捷潘諾維奇·科涅夫元帥,他曾與朱可夫一起攻下了柏林。還有一位葉廖緬科元帥……他在戰爭結束不久前被任命為烏克蘭第4方面軍領導人,他在1945年4月4日的日記中寫道:〃必須迅速行動起來,可是部隊對於即將採取的進攻軍事行動準備工作做得非常薄弱。烏克蘭第4方面軍沒有及時解決這些決定成敗的問題。〃我們直到戰爭最後幾個星期也沒能夠學會作戰。同時還總是忙忙碌碌的,巴望著勝利快些到來,不惜用紅軍戰士成千上萬的屍體鋪就勝利之路。我有幸聽到過一位曾參加塞羅夫斯克高地強擊的營長的敘述。他們只襲擊了敵人的一個碉堡。結果營長失去了所有連級指揮員,幾乎失去所有的排級指揮員。當他鼓勵戰士們發起最後一次衝鋒時,700多人的隊伍剩下不到100人。但敵人的機槍突然啞了聲。闖進碉堡的紅軍戰士們殺死了第二個機槍手,而第一個機槍手已經瘋了,他受不了面前堆積如山的屍體。

人員傷亡:統計只能精確到百萬位

現在該是談談為粉碎納粹德國,我們付出了多大代價這個問題的時候了。在權力高度集中的蘇聯,在過去的那場戰爭中的人員傷亡問題直到20世紀80年代後半期對科學研究來說還是個禁區。

為了儘可能準確地確定人員傷亡的資料,就需要全方位地研究關於軍隊和地方傷亡人數和人口數量的第一手檔案資料,為了把錯誤降到最小值,就必須考慮到,我們是在跟歷史現象而不是在跟物理現象打交道,同時要力求排除各種歪曲事實並存在於統計研究材料中的主觀因素的影響。我提供一種統計蘇聯武裝力量在衛國戰爭中傷亡人數的方法供大家選擇。它是基於分析戰爭中傷員每月的變化情況而確定1942年每月的受傷和陣亡人數間的對比關係,這樣的資料比較可靠。我的計算結果是,紅軍在1941年至1945年間在紅軍戰場上陣亡、傷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