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82部分

非洲之角戰爭”中。因為英法堅決反對義大利吞併法屬衣索比亞與英屬衣索比亞(既後來的厄利垂亞與索馬利亞)。所以義大利與英法的關係迅速緊張了起來。並且在戰爭結束後退出了協約國集團。

從此。義大利逐漸向同盟國集團靠攏。並且在戰爭爆發前與德國簽署了秘密同盟協議。

由此可見。義大利確實是一個擅長見風使舵的國家。

問題還不僅如此。在戰爭爆發之後。特別是在“馬賽海戰”之後。帝國海軍大西洋艦隊遭到重創。而德國海軍的重振計劃還沒有完全實現。難以發揮作用。真正能在的中海與北大西洋上肩負起重擔的就只有義大利海軍了。可義大利海軍卻一直龜縮在地中海里面。只二次派遣作戰艦隊前往直布羅陀。威脅準備進入地中海的英國大西洋艦隊。

結果。義大利的表現徹底讓帝國失望。

在帝國與德國、土耳其簽訂戰略援助協議。幫助德國與土耳其建造戰列艦的時候。就將義大利排除在了援助範圍之外(具體原因是義大利開價太低。而且打算用其擁有的部分技術來抵償購買戰艦的款項。結果與帝國土耳其的談判破裂)。也正是如此。到此時。義大利海軍的主力仍然是四艘在戰前設計與建造的條約型戰列艦。

這也從根本上反映出了義大利的國力。

可以說。一個國家的海軍實力就是其國力。特別是工業實力的直接象徵。陸軍可以透過擴軍來增強作戰能力。至少在表面上增強作戰能力。海軍卻無法透過擴軍來增強作戰能力。畢竟招募官兵容易。建造戰艦卻不容易。

當然。這也不是說義大利沒有建造快速戰列艦的計劃。

早在戰爭爆發的時候。義大利就曾經自起爐灶。準備以“維內託”級戰列艦為藍本。設計並建造快速戰列艦。

結果。這個計劃不了了之。

原因很簡單。“維內託”級的基礎設計並不先進。且改進餘地不大。另外。義大利缺乏建造快速戰列艦的基礎技術。特別是火炮與動力裝置等關鍵技術。

在“德意志”級與“伊斯坦布林”級(原形設計完全一樣)的設計方案確定下來的時候。義大利海軍再次提出了建造快速戰列艦的要求。並且很快就的到了內閣政府與國會的批准。

問題是。當時義大利“自願”承擔起了北非戰場上的作戰任務。並且主動出兵。在東歐戰場上協助德國作戰。後來又出兵法國。幫助德國建立比利牛斯山防線。結果。義大利的戰爭開支遠遠超過了其軍費預算。甚至超過了國家承受能力。

在此情況下。建造快速戰列艦的計劃再次耽擱了下來。而義大利海軍得到的。僅僅是為四艘“維內託”級戰列艦進行現代化改造的經費。後來。因為“維內託”級的基礎設計確實過於糟糕。改進餘地不大。所以改造工作也被擱置了起來。

由此可見。義大利確實算不上強國。

按照戰後比較公允的說法。義大利在戰爭期間。最多隻算的上是同盟國集團的第四號成員國。其發揮的作用連土耳其都比不上。至少。土耳其在整個大戰期間為同盟國集團提供了百分之五十五的重油。並且承擔起了部分戰艦的建造工作。還在大陸戰爭的南線戰場上擔負起了重任。

作為海軍將領。佩皮諾本來就比那些好高騖遠的陸軍將領。以及政客更有戰略眼光。

在他看來。義大利海軍的首要任務就是保住義大利在戰爭期間獲的的勝利果實。以此來確保國家利益。

說簡單點。義大利海軍就應該在地中海活動。而不是去北大西洋作戰。

這一觀點。與義大利海軍在戰爭爆發前的總體戰略思想是完全吻合的。不然“維內託”級戰列艦的續航力也不會那麼可憐。

問題是。隨著戰爭臨近結束。義大利的戰略也發生了變化。

這裡。不的不提到另外一件事情。即帝國與德國、義大利達成的《羅馬條約》。按照這份條約。帝國從西班牙撤軍。德國放棄對英國的佔領權。而義大利則從西班牙的梅諾卡島撤軍。同時獲得進駐法國東南部地區的權力。

毫無疑問。按照這份條約。義大利明顯吃虧。甚至被排除在了戰後主流世界之外。

放棄梅諾卡島。就等於放棄了在西班牙的發言權。更放棄了在地中海的發言權。隨著帝國控制了直布羅陀、巴利阿里群島、馬耳他島、亞歷山大港,並且從土耳其租借了克里特島,帝國在地中海建立起了一道嚴密的防線。從而讓義大利很難向北非的區擴張。更不可能把地中海變成義大利的內海。這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