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93部分

三百五十六毫米。

雖然在設計“蒙大拿”級戰列艦的時候。美國就想方設法的提高了工業技術。特別是裝甲板的生產技術。為生產十六英寸主裝甲板做好了準備。但是新建工廠的生產率肯定難以與以往的工廠相比。且新的工業生產技術在實際應用中肯定會遇到這樣那樣的麻煩。從而降低生產效率。

如果不是裝甲生產方面的問題。恐怕第一批八艘“蒙大拿”級戰列艦在七十六年(44年)下半年就能建成。

此可見。工業實力對一個國家海軍實力的影響有多麼的巨大。

花費了巨大的力氣之後。“蒙大拿”級戰列艦終於建成。但是與“衣阿華”級戰列艦一樣。在服役的時候。“蒙大拿”級就已經落後了。當時。帝國海軍的“海軍元帥”級戰列艦已經順利服役。並且在為參加實戰做最後的準備。

即便在“省”級乙戰列艦面前。“蒙大拿”級除了沒有配備威力強大的複合穿甲彈。導致遠端交戰能力不如對手之外。在其他方面都沒有太多的欠缺。甚至比“省”級乙型戰列艦還要出色。可是。八艘剛剛服役的戰列艦。在官兵素質方面肯定無法與八艘已經在戰場上縱橫馳了數個月。參加了數場海戰的戰列艦相提並論。

相對而言。決定戰勝負的關鍵因素中。裝備效能只能排在第二位。而排在第一位的肯定是官兵的素質。

無論在哪個時代。都是戰爭的第一要素!

第十四卷 雙管齊下 第六十一章 … 完美戰果

戰鬥打響之後。“安徽”號就用五輪極為漂亮的齊射教訓了對手。

如同以往一樣。前五輪齊射都是急促炮擊。槍炮長利用瞭望員提供的彈著點資料計算出炮彈的撒佈範圍。然後再根據炮彈的撒佈範圍來確定新的瞄準點。從而儘量提高遠端交戰時的命中率。

這種炮擊戰術是帝國海軍的官兵在戰爭中總結出來的一條經驗。

遠端炮戰與近程炮戰有很大的區別。比如炮手無法直接觀察目標。瞭望員難以準確判斷出彈著點等等。在戰爭初期。甚至沒有一套有效的遠端炮戰戰術。一切都的從頭做起。都的依靠前線軍官從實戰中吸取經驗。總結教訓。

戰爭打到現在。帝國海軍的遠端交戰戰術已經變更了好幾次。

最初的一套戰術就由以白佑彬為代表的第一批槍炮長在實戰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即利用雷達提供的資料。在完全不依靠目視的情況下瞄準敵人。並且向敵人開火。連校準的工作也由雷達負責。槍炮班組的成員只負責火炮的操作。

到現在。遠端炮戰的戰術又發生了變化。

前五輪齊射中。命中敵人是次要的。最重要的就是迅速估算出炮彈的撒佈範圍。從而確定出擊中敵艦的機率。再由此來確定新的瞄準點。爭取讓炮彈集中撒佈在敵艦的周圍。從而保證盡能的打中敵艦。

說簡單點。這就是一種“機率戰”。

炮擊打的就是機率。擊中敵人的機率。

當然。實戰中。往往會在前五輪齊射的時候就收穫戰果。

這次也不另外。在三輪齊射的時候“安徽”號就擊中了“蒙大拿”號一次。打到第輪齊射的時候。又擊中了“蒙大拿”號一次。而據“蒙大拿”號幸的美軍官兵回憶。“安徽”號的第五輪齊射一共打中了“蒙大拿”號二次。只是有一枚穿甲彈直接打穿了艦體的邊緣部位。沒有在艦體內發生爆炸。

六十枚炮彈。擊中對手三次。百分之五的命中率已經非常不錯了。

問題是。交戰距離過遠。除了那枚直接打穿了艦體邊緣部位的穿甲彈之外。另外二枚穿甲彈都沒有能夠擊穿“蒙大拿”的水平裝甲。只是在戰艦的上層建築上開了二個巨大的窟窿並沒有對艦體構成多大的損傷。

轉向之前。“安徽”號又打中“蒙大拿”號三次。

結果與前面差不多。距離實在是遠了一點。穿甲彈在打穿了戰艦上層建築表面的裝甲。擊中水平裝甲後就發生了爆炸。沒有能夠對其造成致命的打擊。

在此期間“蒙大拿”號的還擊很猛烈,效果卻不明顯。

據“安徽”號的戰鬥記錄。在二點五十四分的時候。有一枚穿甲彈帖著艦橋頂部飛過打斷了一根通訊電線。導致“安徽”號上的一部長波電臺無法正常工作。因為“安徽”之前是楊定方的旗艦。所以配備了很多長途通訊裝置。而現在這些裝置基本上沒有用處了。結果這點損傷根本沒有對“安徽”號的作戰行動造成影響。

三點過五分。“安徽”號率先轉向。開始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