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也是大明帝國的衰落史。
戰爭結束之後,大明帝國內憂外患,雖然歐洲國家已經被擊敗,但是並沒有被徹底征服(也不可能徹底征服),為了防止歐洲國家東山再起,戰後二十年,帝國對歐洲實施了極為嚴格的經濟於技術封鎖,並且大力扶持剛剛統一的德意志,暗中支援義大利,用來制衡幾個歐洲傳統強國。
當時,帝國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還是國內矛盾。
長期的戰爭使帝國社會走到了崩潰的邊緣,大量的戰爭債務更使帝國瀕臨破產。雖然勝利能夠使帝國百姓暫時忘掉痛苦,但是卻不能改善帝國百姓的生活,也無法滿足百姓對提高生活品質的訴求。
明歷四百六十八年(公元1836年)到明歷四百九十年(公元1856年),帝國陷入了長達二十年的動亂期。
二十年間,帝國內閣換了十二任首輔,其中在位最短的不到三個月,最長的也不到兩年。
同期,帝國國內爆發了大大小小上百起暴動,比如明歷四百七十四年,在松江爆發的產業工人起義,以及明歷四百八十一年,在武漢爆發的船廠工人大罷工。
此時的大明帝國,就如同一架嘎吱作響的馬車,隨時有可能停下,隨時有可能崩潰。
內憂外患之下,大明帝國的對外政策也出現了轉變,對外擴張的步伐幾乎完全停止,同時開始了大幅度的收縮。
明歷四百七十五年,為了鎮壓江南產業工人革命,帝國被迫第三次向美國出售殖民地。
這次,帝國用金山以北,洛磯山脈以西的殖民地換到了二十四億美元(約和五億五千萬金元)。
次年,墨西哥宣佈脫離帝國。
緊接著,在帝國控制之中的中美洲地區紛紛宣告獨立。
在大明帝國美洲殖民地獨立浪潮的影響之下,歐洲列強在美洲的殖民地也紛紛宣佈獨立。
也就是說,歐洲國家的情況不比大明帝國好多少。
結果,到明歷四百九十三年(公元1861年),除了加勒比海的部分島嶼之外,美洲所有殖民地都已宣告獨立!
毫無疑問,不管是大明帝國,還是歐洲國家,都無力改變這種狀況。
同樣的,對大明帝國,以及歐洲來說,美洲殖民地宣佈獨立只使其所面臨的局勢雪上加霜。
歷史造英雄。
如果沒有一個偉大的人物出現,大明帝國將沿著歷史的軌道滑向無底深淵。
明歷四百九十四年(公元1862年),在經過議政院三輪投票選舉,最終由“共盟黨”與“民業黨”共同推舉的林則徐以微弱多數當選帝國內閣首輔。
歷史的車輪,也在此刻調整了方向。
序 不一樣的歷史 第十四章 … 門戶開放
華盛頓,初春時節仍然分外的寒冷。
白宮西廳,隨著最後一名穿著大明帝國官員服飾的中年人到達,與會的八國代表全部到齊。
與另外七個國家代表不一樣的是,主持會議的美國總統明顯帶著一絲笑意。
這不是東道主那種禮節性的微笑,而是得意的微笑。
相反,最後到達的帝國代表明顯臉色陰沉。
毫無疑問,這是一次對大明帝國極為不利的會議。
另外,這次會議上將要簽署的國際協議也肯定對大明帝國極為不利。
此時此刻,正襟危坐的李鴻章並不明白,帝國首輔為什麼要答應西方列強的無理要求,為什麼要決定簽署這份明顯對帝國不利的協議。
可是,他只是首輔的代表,無權決定帝國的未來。
再說了,首輔乃何許人也,他能夠看穿首輔的長遠打算嗎?
正是在這個心理暗示的作用下,李鴻章代表帝國在印有《門戶開放》的檔案上籤了自己的名字,並且蓋上了帝國的印章。
隨著美國總統最後一個簽字,最後一個蓋上美國的印章,這份標誌著世界新秩序的國際協議正式生效!
實際上,對帝國來說,這又何嘗不是一個解脫呢?
自從林則徐出任帝國第一百八十四任首輔之後,帝國開始轉型。除了收縮海外勢力,將更多的國力用於國內發展之外,帝國還逐步與歐洲國家,以及新興的美國簽署了友好和平條約。
此舉,為帝國贏得了極為難得的喘息機會。
當然,這並不能徹底解決帝國面臨的嚴峻考驗。
居高不下的失業率,難以控制的通貨膨脹,以及國內民眾低下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