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部分

消耗了帝國的元氣,同時資本家對國內國外市場的瘋狂掠奪嚴重激化了帝國內部矛盾。

為了維持戰爭,帝國必須要在國內大舉徵稅。

為了維持戰爭,帝國必須要保持內部穩定。

可是,用來建造戰艦,用來製造槍炮,用來採購物資,用來發放軍餉的錢從何而來?

明歷四百五十八年(公元1826年),帝國內閣政府不得不決定出讓部分海外領地,以此換取戰爭資金。

當時,帝國能夠出讓,或者說相對更容易賣掉的,就是北美洲中部地區的殖民地。

買家,自然是北美洲東海岸的美國。

經過一年多的艱苦談判,最終美國同意用五億美元(當時約和一億二千五百萬金元)購買密西西比河到阿巴拉契亞山脈之間的所有屬於大明帝國的殖民地。其中,約二億五千萬美元將以實物方式支付。

新武漢,就在這分土地出讓協議的範圍之內!

也正是如此,王聰才不得不帶著一千多名帝國軍人,以及兩萬多名願意返回帝國定居的移民離開新武漢,踏上回國的路程。

歷史上,對帝國出讓海外領地,特別是向美國出讓海外領地的評價幾乎都是負面的。

畢竟,正是帝國向美國出讓了殖民地,使美國領土迅速擴張,國力日益強盛,最終成為了帝國的頭號競爭對手。

可是,從客觀的角度上講,當時帝國的決策也是非常無奈的。

與帝國在其他地區的殖民地相比,北美洲的殖民地是最不重要,也是開發程度最底的。特別是北美洲腹地的殖民地,對帝國的意義並不大。

一是北美洲地區的氣候相對惡劣,二是交通極不便利,三是開發難度巨大。

不說別的,新武漢在建城三百多年之後,也只有五萬多居民。在別的地區,任何一座殖民地據點在五十年之內就可以發展到如此規模。

另外,除了美國之外,當時沒有任何國家有能力購買帝國的海外殖民地。

東方的日本,朝鮮,以及南洋地區的那些小國極為貧困,自保尚且不易,哪有能力買單呢?

歐洲國家也被戰爭所困,而且當時與帝國敵對,就算有錢,帝國也不見得會將殖民地賣給歐洲國家。

南美洲幾個新生國家也無力擴張,奧斯曼帝國缺乏活力,剛剛崛起的俄羅斯連出海口都沒有鞏固,更不可能購買萬里之外的殖民地,而日後歐洲首強的德意志帝國才剛剛統一,正在忙著處理內部矛盾呢。

如此一來,帝國別無選擇!

如果不透過出售殖民地換取資金,帝國難以贏得對歐戰爭的勝利。如果輸掉了對歐戰爭,帝國損失的不僅僅是北美洲腹地的殖民地,恐怕是全世界的殖民地與世界霸權。隨著帝國的威望一落千丈,誰能保證其他國家不會落井下石?

也就是說,無論如何,帝國都要贏得對歐戰爭的勝利,維持帝國的威嚴。

也正是如此,在成功出售了第一塊殖民地之後,帝國很快又向美國出售了第二塊殖民地。

明歷四百六十五年(公元1833年),帝國以十三億七千五百萬美元(約和四億四千萬金元)的價格,將密西西比河以西,到洛磯山脈的所有殖民地出售給美國。這次,美國將以硬通貨支付全部費用。

七年時間,前後兩次,帝國一共向美國出售了近六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美國也一舉成為國土面積僅次於大明帝國的世界第二大國家。當然,從人口上講,美國仍然排在法國,西班牙,德國,義大利,英國,甚至日本的後面。

可以說,透過兩次不流血的領土擴張,美國成為了“明歐戰爭”的最大收益者。

在大明帝國與歐洲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美國不動聲色的完成了初步擴張,使國土面積擴大了八倍,並且獲得了極為豐富的資源。

更重要的是,美國成為了國際舞臺上舉足輕重的“玩家”。

戰爭期間,美國採取了兩邊討好,兩邊不得罪的外交策略。

一方面,美國與大明帝國修好,並且用高價從大明帝國引進了大量急需的技術與工業生產裝置,逐步建立起了完善的工業體系。

另外一方面,美國向歐洲國家傾銷其工業產品,幫助歐洲國家渡過難關。

正是這種中立政策,使美國獲得了巨大的好處。

同樣的,處於戰爭中的大明帝國與歐洲國家都不願意得罪美國,或者說,不願意樹立一個新的敵人。

美國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