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平,都是擺在帝國政府,擺在帝國內閣首輔面前的大難題。
林則徐沒有迴避,也不能迴避這些問題。
到明歷四百九十四年(公元1862年),林則徐卸任的時候,帝國國內的情況已經有了極大的好轉。
十年之內(當時,帝國已經出臺法案,內閣首輔每界人期為五年,一般情況下,只能連任兩界),帝國國內失業率從百分之三十八降到了百分之七,工業產值從一百三十五億金元提高到了二百五十一億金元,人年均可支配收入從五十八金元提高到了九十七金元,國內物價水平基本保持平穩。
即便在林則徐卸任的時候,帝國的總體國力仍然處於極為低下的程度,可是相對而言,如果沒有這十年的穩定發展,沒有林則徐推行的一系列新政,帝國恐怕根本熬不過這十年,早就分崩離析了。
與此同時,世界局勢也發生了重大變化。
同樣處於戰爭“後遺症”期間的歐洲國家開始好轉。
只不過,當時最引人注目的還是美國。
明歷四百八十七年(公元1855年),美國向獨立不久的墨西哥宣戰。一年後,墨西哥戰敗投降,以戰爭賠款的方式,將現在的加利福尼亞州,新墨西哥周,亞利桑那州,以及得克薩斯州一部分割讓給美國。
面對美國的擴張,大明帝國不但沒有向墨西哥(當時,在墨西哥占主導地位的是帝國移民的後代)伸出援手,而是作壁上觀。
說白了,帝國也沒有能力支援墨西哥,更不希望與美國開戰。
也許,歐洲國家正夢想著帝國與美國開戰呢。
嚐到甜頭之後,美國並沒有就此罷手,而是變本加厲的推行擴張政策,甚至一度提出,美洲為美國後院的概念。
只是,當時不管是大明帝國,還是歐洲列強,都無力與美國抗衡。
或者說,不想與美國敵對。
如此一來,美國獲得了其他國家從來沒有得到過的歷史機遇。
當然,“倒黴”的不僅僅只有大明帝國,還有歐洲國家。
到明歷五百三十年(公元1898年),也就是“美西戰爭”爆發的時候,美國已經成為了西半球最強大的國家,並且在實際上成為了美洲霸主。
透過“美西戰爭”,美國不但佔領了仍然在西班牙控制之下的古巴,還一舉奪取了西班牙在加勒比海地區的霸權地位。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