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桃、葡萄柚、橘子等,都含有比香蕉更多的纖維素。許多蔬菜甚至更加有效,比如100克西紅柿只含有20千卡熱量卻有1克纖維,西藍花含有30千卡熱量和克纖維,捲心菜含有20千卡熱量和克纖維。如果香蕉中的纖維是成功減肥的原因,那麼吃這些蔬菜水果無疑要有效得多。至於香蕉中的酶能燃燒午飯、晚飯的食物成分,則完全是想當然。任何酶都是具有空間構象的蛋白質,進到肚子裡後早就失去了活性,如何去分解食物?如果香蕉中有如此神奇的酶,那麼早就是科學家們追逐的目標了。

不管是學術界、工業界還是WHO這樣的權威機構,對減肥的認識都是基於熱量的收支情況。攝入的熱量少於消耗的,才能夠減肥。而所謂的減肥食品,是在讓人感覺飽的前提下,只提供儘可能少的熱量。在這方面,蔬菜水果確實有比較大的優勢。不過,把減肥的希望寄託在香蕉或者某種特定的食物上,只能是一相情願。

電子書 分享網站

不吃,能飽嗎(1)

目前,世界上掙扎在溫飽線上的人可能比操心減肥的人多多了,但是操心減肥的人更容易成為科學研究者的衣食父母,所以世界上關於減肥的研究肯定要遠遠多於如何吃飽的研究。許多人的鬱悶在於:面對那麼多的美食,堅持不吃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而吃了卻要長胖,長胖之後又更加鬱悶。所以柏楊曾經說,對女人最好的報復就是請她吃巧克力和油膩的食品,等她長胖了以後就會痛不欲生。現在的食品研究裡,最容易弄到經費的大概就是能和減肥扯上關係的了。所謂“拿人錢財,替人消災”,科學研究者們消耗了大量的經費之後,總算大致弄明白了人是如何吃飽以及如何變胖的。

絕大多數人都知道長胖還是變瘦取決於體內的能量收支情況。吃得多,消耗得少,自然就會長胖。但是即使知道了這一點,減肥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想想一天剋制了二十幾個小時,只要在吃飯那一會兒沒頂住也就白費工夫了。所以,如果少吃,甚至不吃,卻依然感覺到飽,減肥就沒有那麼痛苦了。那麼,不吃,能飽嗎?

人的行為是大腦控制的,飽或餓的感覺也是靠大腦來決定的。人體(動物體應該也是)記憶體在著兩類與吃飽有關的訊號。一類被稱為“飽足訊號”,是吃飯的時候某些器官分泌的物質;另一類稱為“脂肪訊號”,吃不吃飯的時候都會產生。兩類訊號傳遞到大腦,經過*集中,權衡斟酌,最後作出是否繼續吃的決定。

現在發現的“飽足訊號”物質有很多種,最典型、研究最廣泛的一種叫做“cholecystokinin”,簡稱CCK,也被翻譯成“縮膽囊素”。在我們吃飯的時候,被消化的某些食物成分會刺激CCK的分泌。這些CCK一部分會去刺激胰腺分泌和膽囊收縮,一部分會去刺激神經受體。不同的食物成分,比如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還會產生CCK之外的其他“飽足訊號”。這些訊號匯總到大腦,大腦就會對身體需求和進食過程產生的結果進行預測。當這些訊號足夠強,大腦就會作出決定:嘿,哥們兒,差不多了!再吃就長胖了啊。

就本質來說,吃飽的感覺不是由食物產生的,而是由食物引發的飽足訊號產生的。那麼,如果人為改變這些飽足訊號,是不是就可以改變“飢餓”或者“飽足”的感覺呢?

真有人做過這樣的實驗:在飯前吃一些CCK,然後記錄一段時間(比如三十分鐘)內所吃的東西。結果是吃的CCK越多,吃的食物就越少,但是即使吃很多的CCK,也不會完全不吃食物;另一方面,如果阻斷CCK的作用,比如使用CCK的受體阻斷劑,人的進食量就會增加。

CCK的注入沒有給人體帶來任何不適感,卻又能使人產生飽足感,減少進食量,從而使減肥不再那麼痛苦。這意味著什麼?

熱銷的產品?鋪天蓋地的廣告?落葉般漫天飛舞的錢?

可惜,揉揉眼睛,接著看研究進展,一切美景都是海市蜃樓。研究者們弄了一些CCK受體功能有障礙的老鼠,發現它們的確比正常老鼠吃得稍多,長期下去確實慢慢地變得更加肥碩。但是如果人為地把CCK受體切除,老鼠的體重卻相當正常!

這事兒看起來挺邪乎的。研究者們又弄來一些老鼠,給它們裝上腹腔導管,每次進食前控制CCK(或者安慰劑)的含量並監測進食情況。結果很有趣,飯前注射CCK的老鼠確實每頓吃得比較少,但是它們每天吃的頓數卻增加了。看起來,外源CCK雖然減少了吃飯時的進食量,但是體內卻有別的機制透過增加進食次數來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