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則為侍奉內廷的宦官,故而大隋官吏們,將不重要的秘書省和官宦擔任的內侍省去除,直接稱為三省六曹制。”
李重九點點頭,三省六曹,已是十分接近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三省六部之制了。
實際上唐承隋制,三省六部制大體上不變,三省由天子直隸,授命御天下億民,萬里疆土,六部而直轄尚書省。
一般中書省起草政令,交給天子,天子批示允可後,交給門下省,門下省透過後,書上可之,即可交給尚書省實施。而不可,則打回中書省修改,重新走一遍流程。
只有中書門下二省,以及皇帝親允三者親允的政令,才交由尚書省六部來具體實施,天下各州,郡,縣,軍州都直接向六部負責。
說白了,就是所謂的權力,就是決策權,議政權,行政權三者。中書省議政,門下省和皇帝決策,尚書省行政,再說白一點,就是中書省提議要去幹什麼,門下省和皇帝一起拍板拿主意,尚書省去幹活。
而一千年之後的明朝,變成內閣提議要去幹什麼,皇帝或者太監拍板拿主意,六部去幹活。
大隋的體制,之後延續唐宋元明清數朝,乃至於千年後的大明朝,在三省六部的基礎上,也就改進了這麼多。
而在秦漢之時,決策權,議政權,行政權都只有丞相一人擔之,所謂的三省就是將相權三分,而達到權力制衡。
李重九點點頭,言道:“就三省六曹,不,三省六部更順耳一些,就依此官制而行。”
眾人聽了頓時點頭,但不由又想,趙王這完完全全就是承襲舊制,哪裡有改制的地方。
魏徵心覺得不妥,看向眾人,他實際心底早有一番定計,當下見眾人不語,直接言道:“王上剛才所說,隋室之失,天子日斷十事而五條不中,這是何故,乃是天子當初廢門下省所致。故而微臣建議,王上應重門下省,不再重蹈前朝之誤。”
說到這裡,眾人皆覺得魏徵說的一針見血。確實如此,楊廣此人孤傲而自負,他對臣下說朕生性不喜人諫,於是將門下省的諫官統統都開革解僱掉了,從此行使一票否決權。
而相反如李世民,卻成了從諫如流的名君,原因是因為李世民有一個強大的門下省。歷史上如王珪,魏徵,張玄素都是門下省的諫臣,其中最有名的還是魏徵了,他在門下省任諫議大夫時,一人總共封駁了兩百多條提議,其中不少是李世民本人的。
魏徵說,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李世民也說,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歿,朕亡一鏡矣。這君臣一唱一和,原因正在於此。
因此當魏徵所要著重門下省時,李重九彷彿看見了另一個時空上,已登基為皇帝的自己,罷朝之後怒氣衝衝的返回宮殿,對皇后楊娥皇言道:“吾誓殺此田舍漢。”
楊娥皇問道:“陛下,是哪個田舍漢?
自己回答言道:“不是魏徵,還是哪個混蛋,每朝會時必辱我。”。
之後楊娥皇回到寢宮換上了一身朝服,立於庭中。自己吃驚的問道:“你這是幹嘛?天冷嗎?”
楊娥皇一副溫柔賢淑的樣子言道:“臣妾聽聞主明臣直;今魏徵直言進諫,乃陛下賢明之故也,妾敢不賀!”
於是自己只能打落門牙往肚裡吞,還要佯裝一副十分欣喜的模樣,而一旁不知道潛伏哪個旮旯的史官,看到這一幕,奮筆疾書,留下這一段千古佳話。
李重九看向魏徵,但見溫彥博,王珪等人已是暗暗點頭,顯然這著重門下省的提議得到他們的支援。這很簡單,說白了,用門下省的臣子之權,來遏制李重九的君權,有哪個臣子有不喜歡的。
想到這裡,李重九不由暗罵一聲,自己推出這三省六部制來,可不是搬起石頭來砸自己的腳的。不過這魏徵也委實狡猾了,若是自己不同意,不就是走回楊廣的老路,成為一樣的昏君嗎?
李重九笑了笑言道:“魏愛卿言之有理。但是……”
還是一如既往的先肯定,李重九將話鋒一轉,言道:“眼下大業草創,李唐虎視眈眈,突厥雄據塞北,天下還有十數諸侯。吾要掃平群雄,大戰上百戰,小戰無數,若事事商議,豈非坐失戰機?另外各郡剛剛百廢待興,大小之事,千頭萬緒,若任何之事都要孤王看過一遍後,門下省再看一遍,豈非誤事,耽擱了萬千生計。”
“此法太平盛世時,行之猶可,但天下大亂之時,絕不可取。”(未完待續。。)
第四百四十章 中書令
李重九說得是堂而皇之,但其實就是大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