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攬,專政其事,魏徵也不是好糊弄的,哪裡會被李重九這三言兩語打法。
果真魏徵脾氣噌地一下上來了,袖子一甩言道:“正所謂智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王上你是以這番話來推搪微臣嗎?”
李重九心道,自己還未把門下省的重責授給魏徵了,他眼下就如此了,以後還了得。李重九這時不得不打心底的,佩服李世民,不知他看著簽著自己御筆的詔書,一道接著一道從門下省打回時,是一個怎麼樣的心情。
李重九心平氣和地言道:“創業維艱,守成不易,豈有聽聞秦皇漢祖,事事由他人斷之,就算是李斯,蕭何,張良也不過是出謀劃策,奔走其下。”
李重九話雖說的平和,但言語中透露不容置疑的態度,連魏徵亦不由一怔,李重九目光掃視過眾人,言道:“孤不會將封駁之權給與任何人,此事絕不容更改。”
李重九先劃出一個道道來,這是原則,也就是底線,不允許談判。
三省六部制後期一個很大的弊病,就是中書,門下兩省,在那打架。萬一兩省官吏不和睦,中書省寫好的政令,門下省一道道給駁了回來,很容易被黨爭利用,成為兩邊踢皮球的戰場。
參與議政的人,可以多,但拍板子下結論的人,只能一個。
既然在古代,不可能作到三權分立,但李重九將門下省的決策權收歸君權。將議政的中書省和行政的尚書省交給大臣,以達到君權和臣權相互制衡的結果。這也是吸取明朝虛君之制的優點。
李重九先宣告瞭自己的底線。之後言道:“眾所周知隋帝是一個十分聰明睿智的天子,但聰明睿智的人往往好大喜功。故而下面獻媚之臣應和於聖意,便有了三徵高句麗,開運河之將國力掏空之事。而隋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