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朝確實需要變革,不能讓那些士大夫繼續敗壞國家,導致亡國。
他要成為像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那樣的千古帝王。
當然了。
包拯每天給皇上上課的事情,並非什麼秘密。
朝中大臣們自然也有所耳聞。
看到皇上對包拯的恩寵有增無減,朝臣們也明白,大宋朝的變革已是大勢所趨,無人能夠阻擋。
宰相呂夷簡心裡也隱隱感受到了一股危機降臨。
自己這個宰相怕是當不了多久了。
以皇上對包拯的信任和恩寵,大宋宰輔的位置還能有跑?
誠如呂夷簡所想,經過這段時間和包拯的接觸後,趙楨對包拯有了更多的認識。
包拯之才,猶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管仲、張良也不及萬一。
心裡已有罷免呂夷簡,讓包拯來擔任宰相的想法。
可又擔心包拯太年輕,威望不夠,難以服眾,所以擱置。
另一方面,趙楨也是力排眾議,不顧呂夷簡的反對,讓范仲淹、包拯、晏殊、宋祁、歐陽修、韓琦等支援變法者,主持變法。
升任包拯為樞密副使,兼任開封府尹。
考核透過恩蔭推舉的官員,有治國之才者則繼續留任,甚至加官晉爵。
無才者,直接裁撤淘汰,取消他們的俸祿和特權。
軍隊方面,也施行考核制度。
年老體弱,以及考核不過關的,放歸鄉里。
有能力者,提拔。
變法轟轟烈烈開展,上至朝堂,下至地方州郡縣的官員,均需考核。
變法以包拯主張的三個專案為準則.
第一是策論。
要求經世致用,每一個官員均要寫一篇治國文章,為國家獻計獻策。
第二則是考核官員的具體實操,在地方上有何作為,有何可圈可點的政績。
第三,考核其德行操守,有無貪汙腐敗、貪贓枉法、形式主義、教條主義……
才三個月時間,朝廷被罷免的官員超過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