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8章 皇上成了包拯的小迷弟

聽包拯說得這麼嚴重,趙楨吃了一驚。

其實他心裡也如同明鏡似的,知道包拯絕非危言聳聽,分析得極為透徹。

“依包卿之見,朕該怎麼做,才能解決眼前國庫虧空的窘境。”

包拯道:“臣在朝堂上已經說過,首先就是要限制官僚地主的權宜。”

“大宋雖奉行崇文抑武的國策,在一定程度上,的確保障了大宋的安定和太平。”

“然過度重用文人,打壓士大夫,已嚴重走向另一極端。”

“物極則必反,治國亦如是,萬不可偏執一端。”

“一陰一陽謂之道!”

“如今的大宋,文官氾濫,濫竽充數者多不勝數,已經成為國家一大患,獨陛下不察耳!”

“其二,鼓勵生產,勸課農桑,輕徭薄賦,獎勵耕種,同時大力提倡工商業的發展,讓工業輔助農業。”

“科技才是第一生產力!”

發展科技其實才是包拯想提倡的重點,其他的政策,都是隔靴搔癢,不會讓一個國家帶來多大的變化。

只有技術上去了,那才是王道。

趙楨卻聽得雲裡霧裡,猶如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疑惑道:“包卿,何謂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所謂科技,便是科學和技術!”

“諸如灌溉農田的堤壩、紡織棉花的紡織機、耕種的曲轅犁等,這些都是科學技術。”

“朝廷只要鼓勵發明創造,鼓勵創新,改進技術,必定能提高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產力。”

趙禎聽聞這些“奇談怪論”,不禁眼界大開。

那些向來不被統治者重視的奇技淫巧,在包拯看來,卻成為興國的法門。

須知,自古以來,華夏民族所推崇的便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理念。

因此,大宋文人和士大夫,終日沉醉於文字遊戲,吟詩作對。

除了讀書,其他事務似乎都無法引起他們的興趣。

包拯所希冀的,正是顛覆這種根深蒂固的偏見。

各行各業皆有傑出人才,只要有才能,有利於國家的東西,都要利用起來。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國家才能真正興盛。

僅憑舞文弄墨,是無法解決溫飽問題的。

一個國家如果全由專研筆墨之人組成,卻期望它繁榮昌盛,那簡直是天方夜譚。

趙禎與包拯進行了長時間的深入交談。

在對話中,包拯向趙禎傳授了許多二十一世紀極為寶貴的知識和理念,這些內容讓趙禎眼界大開,彷彿不知疲倦一般。

趙禎甚至開始懷疑,眼前這位包拯是否還是自己熟悉的那位人師。

他不禁好奇,包拯究竟從何處學到了如此多的知識。

“包卿,朕希望你以後每天都到御書房來,將你的治國理念詳細地告訴朕。”

趙禎感到聽包拯講述這些知識遠遠不夠,他渴望聽到更多。

包拯所普及的經濟、政治、文化以及科技等領域的知識,讓趙禎彷彿開啟了新世界的大門,感到受益匪淺。

如果能夠將這些理念全部應用於治理國家,大宋朝的未來將不可限量,何愁不能騰飛於世界之巔?

“遵命!”

看到皇上如此感興趣,包拯自然也是樂於講解。

如果自己的治國理念,真能在古代得以實現。

華夏民族未來必定能夠超越西方,無需再經歷那數百年的屈辱歷史。

對包拯來說,也不算白穿越一場了。

所以,包拯每天處理完公務之後,都會前往御書房,為皇上普及後現代化的知識。

從天文地理到日常生活瑣事。

甚至市場經濟、天體運動、物理、化學、生物等,均有所涉獵。

然而,要講解的知識實在太多,皇上作為一個古人,有時候理解起來相當困難,因此包拯能講授的內容相對有限。

這就像在教一個一年級的小學生,所有知識都需要從基礎開始講解。

每天幾乎只能講解一個知識點。

即便如此,趙禎仍然聽得津津有味,將包拯視為自己的偶像,成了包拯的小迷弟。

每聽完一課,趙禎都感覺收穫滿滿,對包拯的學識之廣博深感敬佩。

即便是古代的聖賢,在包拯面前也只能甘拜下風。

當然,這也更加堅定了趙禎變法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