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變法的逐步深入和推進。
大宋朝的吏治狀況也逐漸變得清明,政府官員的廉潔程度有了顯著的提升;同時,軍隊的戰鬥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整個大宋的形勢呈現出一片大好的局面!
在變法的過程中,被裁撤的官員數量超過了數萬人,而禁軍的規模也縮減了多達二十萬人。
這些措施不僅肅清了吏治、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更為朝廷開源節流,節省了幾百萬兩銀子的財政開支。
大宋頓時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彷彿重新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看著短短數月之間,大宋朝便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趙楨自然也是高興不已,心中充滿了成就感。
雖然在變法的途中,也遭到了士大夫集團的強烈攻擊,他們指責范仲淹和包拯結黨營私,禍國殃民。
但趙楨還是願意相信范仲淹和包拯,認為他們是為了國家的長遠利益而努力。
大宋朝如果再不變天的話,軍費問題將成為一個巨大的挑戰,朝廷恐怕就真的要發行交子,將矛盾轉嫁到百姓的身上。
所帶來的弊端,趙楨已經聽包拯分析過,心中尚有餘悸,深知這種做法無異於飲鴆止渴,是亡國的徵兆!
所以,趙禎現在也別無他法,只能繼續推進變法。
另一方面,包拯也一直謹記慶曆新政和熙寧變法失敗的教訓,他並不急於求成。
變法都在穩紮穩打中進行,讓變法徹底落實貫徹,確保變法的可行性之後,再繼續推進,而不是憑藉一腔熱血蠻幹。
既然決定要變法,就不能再重蹈慶曆新政和熙寧變法的覆轍。
尤其是變法派的人選,嚴格篩選,確保每一個參與變法的官員都是忠誠可靠,有能力和有擔當的。
絕不能出現像呂惠卿、蔡京這等趨炎附勢的小人,讓變法變了質。
另一方面,作為宰相的呂夷簡,眼看朝堂如此,有五個兒子,倒有三個被罷官免職。
范仲淹倒是顧及過他的面子,可包拯是一點情面都不講,說罷官就罷官。
呂夷簡心裡恨得牙根癢癢,知道這個朝堂怕是已經沒有他說話的權利了,繼續留在朝堂之上,也無濟於事,只會礙皇上的眼,於是主動請退。
趙禎雖然心有不忍,畢竟呂夷簡為大宋立下汗馬功勞。
可為了變法的推行,也只好同意。
但趙禎擔心范仲淹和包拯的權力過大,所以沒有設立宰相。
范仲淹繼續擔任參知政事,行使相權,加封包拯為三司戶部使,掌管國庫,兼任開封府尹。
晏殊為樞密使,韓琦為樞密副使,宋祁為吏部尚書,歐陽修知諫院。
朝政大權,基本掌控在變法派手中。
范仲淹和包拯此時無疑已經真正成為國家的中流砥柱和中堅力量。
半年之後。
范仲淹和包拯再次實施了第二條法令——限制土地買賣;嚴格審查官田私有化現象;重新測量土地。
大宋朝一直以來實行的是土地私有制,土地買賣現象非常普遍,這直接導致了土地兼併現象的加劇。
許多貧農手中的土地不斷流失,最終淪為佃農。
而土地幾乎被富農和地主階級兼併!
此外,一些官員透過各種手段,將原本屬於國家的官田變成了自己的私有財產。
第三,大宋的稅收制度是按照人頭來徵收的,這就導致了沒有土地的貧農和佃農反而要繳納更多的稅賦,而富農和地主階級卻能夠繳納較少的稅收。
大宋的土地制度,在初期的時候,的確為大宋帶來了繁榮,特別是土地的自由買賣,為朝廷帶來了不少的稅收。
然而,隨著土地兼併現象的日益嚴重,朝廷現在能夠徵收到的稅收越來越少,底層的貧農和佃農承受著沉重的稅賦,生活苦不堪言。
大宋的土地政策,已經讓財政稅收逐漸遞減。
當然,問題不僅僅侷限於此。
大宋存在的問題還有很多。
如果不進行整改,大宋可能支撐不了幾年。
在土地改革之後,接下來要著手改革的是商業。
大宋的商業是華夏曆史上最為發達的一個朝代。
而且朝廷更是壟斷了最盈利的鹽、鐵、茶葉的經營權,由官府經營,禁止私人經營。
這就導致了官員在鹽、鐵、茶葉方面的貪汙腐敗現象非常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