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委屈卿親自審理此案,方能還卿和包勉一個清白,卿可敢受理?”
“這……”包拯心中暗暗叫苦,一陣哭笑不得。
這算什麼事?
你的親屬犯難,讓你親自審理?
這對包拯來說,無疑是接了一個燙手山芋。
無論真相是什麼,到時候都會有人說。
如果查明包勉無罪,一定會有人議論,說你偏袒親屬。
若查出有罪,面臨的就是大義滅親的難題。
殺與不殺,都要揹負罵名。
不殺,青天美名毀於一旦。
殺,別人又會說你無情無義,連自己的親人都不放過,真無情。
當好官太難了!
“既然陛下有旨,臣豈敢推脫!”包拯苦澀回應。
話都說到這份上,顯然皇上早就有了決定。
不難猜測,肯定是曹皇后在枕邊提了些“建議”。
現在,朝廷上下都在看著自己,不接案都不行。
趙楨聞言大喜,一拍桌案:“好!包卿果然大公無私,不過為了國法之公正,也為了避免流言蜚語。太師、文愛卿、你二人充當陪審。”
龐太師和文彥博自然都是樂見其成,欣然領命。
散朝後,文彥博將案卷移交開封府,包勉轉移到開封府大牢關押。
所以,包拯直到此刻才知道案情細節。
原來是萊陽縣的百姓,到陳州州衙狀告包勉。
說他強搶民女,收受賄賂,明目張膽地搜刮百姓。
聲稱,包勉在縣衙放置了兩個大缸,無論原告還是被告,誰往裡面扔的錢多,就判誰贏。
可知州盧昌明懼怕包拯的權勢,不敢受理,將狀告的百姓全都駁回。
然而,狀告的百姓回去之後,都離奇的死亡。
陳州通判遂暗中將此事秘密奏報皇上,趙禎這才下旨,讓大理寺將包勉逮捕。
但大理寺審問陳州知州盧昌明,盧昌明卻矢口否認,說從未有百姓告狀之事。
大理寺也派了捕快前往陳州調查,卻一無所獲。
嘶……
包拯暗暗吸了一口涼氣,眉頭緊鎖起來。
種種跡象,矛頭無疑都指向了包勉。
以包拯斷案多年的經驗來分析,包勉難逃嫌疑,根本達不到無罪釋放的條件。
顯然,大理寺將案子定為懸案,是為了給他他留顏面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