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夏的歷史長河中,范仲淹主導的慶曆新政,在後世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雖然不如王安石變法那般深遠,卻也為後世開啟了變法的新篇章。
遺憾的是,變革持續時間過於短暫。
僅僅維持了一年零四個月,隨後趙楨便將改革的條文悉數廢止。
原因在於,這場變法不僅觸及了士大夫階層的利益,更觸及了皇權的根基。
在這樣的背景下,新政的成功似乎註定遙不可及。
作為穿越者,包拯對慶曆新政自然有所耳聞。
也理解,范仲淹推動變法實屬迫不得已。
大宋的崇文抑武政策,對文人的極端優待,積累了大量矛盾,嚴重威脅到國家的穩定執行。
“範大人,您的觀點有所偏差!包拯豈能不知大宋面臨的三冗問題之嚴重,國家的貧弱。”
“然而,當前的時機尚未成熟!”
“變法並非易事,牽一髮而動全身,不可急於求成。”
對包拯而言,慶曆新政的失敗,最主要的原因在於過於急躁。
他清楚地記得,慶曆新政期間,范仲淹迅速提出了十條改革措施。
這些措施直指吏治整頓、冗員裁減、恩蔭限制、軍事改革、軍農田等一系列重大變革。
這種雷厲風行的改革,嚴重侵犯了官僚地主和士大夫階層的利益。
在這樣的利益衝突下,改革措施若能夠順利實施,那才是見了鬼了。
“不知包大人有何高見?”
自己話都還沒說完,包拯便有反對之意,這無疑是在興致勃勃的范仲淹心裡澆了一盆冷水。
“相公,大宋積貧積弱由來已久,弊病太多,並非一朝一夕就能根治,否則傷筋動骨,只會加速大宋的衰敗。”
“好比一個被病魔纏身之人,相公指望頃刻驅除所有病症,誠為難矣!”
“唯有循序漸漸,或可……”說到這裡,包拯暗暗長嘆口氣。
華夏的歷史上就沒有萬世基業的朝代。
一切變法,都不可能徹底根除病根,只能算是改良。
這是封建帝制,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所致。
人的慾望是無限的,官僚集團和地主階級想獲得更多的資源,就只有不停地剝削和壓榨底層農民和商人。
而官僚集團和地主階級卻擁有不納稅的特權。
大宋朝崇文抑武的國策,使得國家的文官越來越多,國庫無法承擔日益增加的財政負擔,底層百姓也在溫飽線上苦苦掙扎。
這才是古代王朝覆滅的根本原因。
既然范仲淹主動找到了包拯,包拯也不能不給他提前敲響警鐘,或許變法還有點機會。
若是因為變法太過激進,導致皇上徹底失去了信心,以後再想變法,就更難了。
范仲淹聽罷,也陷入了沉思。
不想包拯對變法有如此獨到和高深的見解,倒是自己魯莽了。
“依包大人之意,當先從何處著手?”
“包拯以為,想要讓變法得以推行,必先整頓吏治,適當裁減冗員,抑制恩蔭制度,唯才是舉,考核官員的能力。”
所謂恩蔭,其實就是一種世襲制的一種變相。
祖上有功於朝廷者,後世子孫無論賢愚,均可繼承祖上的爵位和財產,享受朝廷俸祿。
朝廷勳貴,也可舉薦親朋為官,無需參加科舉。
如此一來,士大夫階層便形成了一個巨大的不可撼動的利益鏈條。
這是大宋冗官的一個主要因素。
“其次,整頓軍紀,裁剪禁軍,將老弱病殘放歸回鄉,給以一定的補助。”
“第三,鼓勵佃農開荒,凡屬荒廢的土地,均可自由開墾,任何人不得阻撓……”
包拯一下子說了幾條重要的舉措。
這些舉措,雖然均侵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卻遠遠沒有達到動搖官僚地主的利益的地步。
更未傷到其筋骨,只是在他們身上割了一小塊肉分給百姓。
這樣一來,變法的助力會少一些。
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朝廷和百姓的負擔。
對包拯來說,萬變不離其宗,無論如何變法,也改變不了百姓被統治被壓迫的結局。
更重要的是,宋仁宗趙禎只能算是一個守城之主,不具備秦孝公一般的大魄力。
想要透過變法的方式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