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實現富國強兵,簡直是天方夜譚。
所以不是包拯不想大刀闊斧的改革,而是沒有這樣的天時地利人和。
哪怕是遇上宋神宗,都完全可以。
不過簡單的改良一下,給百姓一條活路,應該還是不成問題。
范仲淹聽後,喜出望外,對包拯的見解讚賞不已。
考慮得比他長遠多了。
雖覺包拯所主張的變法思想太漫長,但委實是最穩健的辦法。
“包大人真乃管仲再世,日後這大宋的宰相非包大人莫屬了。”
“相公過譽了,包拯豈敢貪圖相位。”
“包大人不必謙虛。”
兩人互相吹捧了一番,范仲淹這才告辭,表示明日一早便向皇上上書,推行變法。
包拯心裡自然也想變法,唯一擔心的就是皇上沒有這個魄力。
要是能得到皇上的支援,變法也不是不可以。
次日。
天子臨朝。
范仲淹便將奏摺呈遞上去,主張變法的思想,言辭懇切。
趙禎看罷奏摺,心裡也頗受觸動。
畢竟他也早就看到大宋朝的出現的弊端,也有變法圖強之心。
只是一直沒有機會。
如今親政,更有朝臣有變法之心,與他所想可謂不謀而合,他自然想全力支援。
然而朝臣才一聽,臉色當時就凝重下來,猶如被一層陰雲籠罩,譁然一片。
趙禎見狀,心中微微一沉,大好心情瞬間被涼水澆了上去,目光看向包拯。
“包卿,範參政上疏之事,愛卿以為如何?”
“啟奏陛下!”
包拯目光也是掃視了一眼百官才道:
“大宋積貧積弱已久,其根本原因在於國家的生產力不夠發展,直接原因便是冗官冗兵。”
“今天下有定官,無定員。州縣不廣於前,而官五倍於舊,僧多粥少。”
“不變法,朝廷財政將難以為繼,百姓更是苦不堪言!”
“若任由事態發展,百姓必揭竿而起,危及江山社稷。”
百官更是暗暗吃驚。
包拯話已說得明顯,顯然是要支援范仲淹變法。
其實,自從包拯和范仲淹被重用,百官就已隱隱感覺到大宋的天要變了。
這兩人都不是省油的燈,喜歡折騰。
在地方時,便一心想改天換地。
如今爬上高位,能消停得了?
只是百官沒想到,他們第一個動刀的,竟是官僚地主。
“陛下,臣以為不妥!”
還不等皇上發話,呂夷簡就第一個站出來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