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詢問一名蓬頭垢面,形容枯槁的老婆婆。
“唉……”
那老婦人發出一聲沉重的嘆息,無力地說道:
“楚州連續兩年遭受乾旱,田地裡顆粒無收,數萬災民陷入困境,朝廷發放的賑災糧食遠遠不夠。”
另一名老者介面道:“起初,災民們勉強能喝上一碗稀粥,可吃慣了賑災糧食,便只能以野菜和樹皮為食。”
“誰能想到,連年乾旱,一滴雨水都不曾降落。”
“現在啊,連樹木也全都枯死,樹皮都沒得吃。”
“災民死的死,逃的逃,留下的大多是咱們這些無力行走的老弱病殘,只能依靠觀音土勉強維生。”
“可這觀音土吃了不消化,咱們這些人,也活不了幾天囉!”
聽到災民的訴苦,大家的心裡都像是壓了一塊大石頭。
而就在這時,老頭又嘆了口氣:“唉……這是詛咒吶!”
聽到“詛咒”兩個字,幾人的心裡頓時咯噔一下。
公孫策道:“老伯,旱災不過是自然之數,並非什麼詛咒。”
老者一聽就激動起來:“誰說的,這明明就是詛咒,楚州上下誰不清楚。我啊,早就看出來了,你們一定是朝廷派來的官員吧!”
公孫策點點頭:“嗯!這位是開封府尹包大人,如今是欽差大臣,奉命巡察楚州災情。”
“欽差大臣?”十幾名災民一聽,眼睛頓時一亮,慌忙跪倒下去,乞求給他們一口吃的。
包拯見狀,連忙讓四校尉和衙役將自己吃的糧食和水拿出來分一些給災民。
分到糧食,災民哪裡還顧得上說話,紛紛哄搶,狼吞虎嚥,飽飽的吃了一頓。
看著災民都吃飽了之後,包拯才追問道:“老伯,你方才說楚州的旱災乃是詛咒,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老者吃飽喝足,有了力氣,這才繪聲繪色地耐心解釋。
“這事兒還得從三年前的山陽縣說起。”
“上陽縣城裡有一個年輕寡婦,與婆婆相依為命。”
“後那婆婆又招贅了個姓張的漢子,不知怎麼就死了,被他兒子告到官府,說是那年輕寡婦毒殺的。”
“那寡婦後來被問了斬。可行刑之前,卻高喊冤枉,發了三道怨咒。”
幾人聽到這裡,都是一怔。
包拯迫不及待道:“什麼怨咒?”
“那寡婦說,她若系冤屈,第一刀過頭落,血濺三尺不落地,都要染在白練上。”
“第二,要那六月伏天,天降三尺瑞雪,掩埋屍首不見光。”
“這三,要楚州三年大旱不得雨,以表其冤情。”
“果然,問斬後,每一樁都應驗了。”
嘶……
包拯聽完,哪裡還淡定得了。
這不就是元朝四大家之一的關漢卿,所寫的雜劇《竇娥冤》?
難不成,楚州的旱災,真是因為詛咒?
太扯淡了。
“老伯,不知這位寡婦叫什麼名字?”包拯再次確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