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后明確表態支援晉王登基後,整個朝廷瞬間被一股緊張而忙碌的氛圍所籠罩,上至達官顯貴,下至小吏雜役,都為籌備晉王的登基大典而緊鑼密鼓地行動起來。禮部的官員們更是首當其衝,忙得焦頭爛額。他們每日穿梭於各個宮殿之間,手中的公文和圖紙堆積如山。從大典的儀式流程策劃,每一個環節的先後順序、行禮的規範動作,都要反覆斟酌、細細考量;到各處的佈置裝飾,宮殿內外的色彩搭配、龍鳳圖騰的繪製位置、花卉綠植的擺放造型,每一個細節都需要精心安排,不容有絲毫差錯。因為他們深知,這登基大典不僅是晉王個人身份的轉變,更是關乎國體尊嚴、昭示天下太平的重大盛典。
晉王在這期間也絲毫沒有閒下來。他每日天不亮就起身,先處理堆積如山的日常政務,批覆各地呈上來的奏摺,瞭解民生疾苦、地方治安、財政收支等情況,確保朝廷的運轉不受影響。而後,又馬不停蹄地與禮部等相關部門商討登基大典的事宜,對每一項安排都仔細詢問、嚴格把關。他深知自己肩負的責任重大,不能有任何閃失。
蘇晴心疼晉王的勞累,主動幫忙打理一些瑣碎事務。憑藉著她多年來在宮廷中積累的經驗,對宮廷規矩和禮儀的熟悉程度,她在籌備過程中倒也幫了不少忙。她協助禮部核對禮儀流程的細節,檢查各處裝飾的佈置是否符合規制,還時常提醒眾人一些容易被忽略的小環節。
然而,籌備過程並非一帆風順,難題接踵而至。先是選定登基大典所用的吉服環節,便遭遇了重大阻礙。按照皇家傳統,吉服的製作需用上等的綢緞和珍貴的絲線,繡以象徵祥瑞的龍紋、鳳羽、如意雲紋等圖案,且樣式要嚴格符合皇家的規制,彰顯皇室的威嚴與尊貴。可如今時間緊迫,原本負責製作吉服的繡坊卻出了狀況。繡坊的管事哭喪著臉來向禮部尚書稟報,說是之前備好的一批關鍵絲線不知為何被蟲蛀壞了。這些絲線是特地從南方的蠶桑之地精心挑選而來,其質地細膩、色澤純正,在別處很難尋到同樣品質的。而重新尋找同樣質地和顏色的絲線,難度頗大,不僅要耗費大量的時間,還不一定能找到完全匹配的。
禮部尚書得知此事後,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在房間裡來回踱步,額頭上滿是汗珠。他深知此事的嚴重性,一刻也不敢耽擱,趕忙來向晉王稟報:“晉王殿下,大事不好了!這吉服的絲線出了問題,那批珍貴的絲線竟被蟲蛀了,如今一時半會兒怕是難以尋到合適的呀。若是耽誤了吉服的製作,這登基大典可如何是好啊?這可是關乎國體的大事,老臣罪該萬死!”說著,他便要跪地請罪。
晉王聽後,原本就嚴肅的臉上眉頭緊皺,神色愈發凝重。他沉思片刻後,沉穩地說道:“此事確實棘手,你也別慌。你且即刻派人去京城各處的綢緞莊、繡坊再仔細找找,務必不放過任何一個角落,看看能不能找到相似的絲線。實在不行,就從其他地方調運,哪怕是出高價,也要儘快解決。無論如何不能耽誤了大典,這關係到朝廷的顏面和百姓的期望。”
禮部尚書領命而去,帶著一眾手下,不辭辛勞地奔波於京城的大街小巷。他們一家一家綢緞莊、繡坊地詢問,翻遍了所有的存貨,可找了幾日,收穫卻甚微。那些絲線要麼質地不夠上乘,要麼顏色稍有偏差,都無法滿足吉服制作的嚴苛要求。那吉服的製作也只能暫且擱置,整個籌備進度都因此受到了嚴重影響。
與此同時,大典上要用的一些禮器也出了問題。原本存放於皇家寶庫中的幾樣重要禮器,在進行最後的清點時,負責的官員驚恐地發現竟然有了些細微的損壞。這些禮器都是傳承了數百年的皇家珍寶,每一件都有著獨特的歷史意義和工藝價值,在登基大典上承載著重要的儀式功能。雖說不仔細看不太明顯,但這關乎著登基大典的莊重性和神聖性,絕不能就這樣使用。
負責寶庫管理的官員嚇得面如土色,雙腿發軟,幾乎是連滾帶爬地前來向晉王請罪:“殿下,微臣有罪啊!不知為何這禮器竟出現了損壞,微臣實在是疏忽大意了,沒有盡到看管的職責,還望殿下恕罪!”他說著,聲音都帶著顫抖,撲通一聲跪在地上,頭重重地磕在地面上。
晉王看著那幾樣損壞的禮器,心中雖有些惱怒,但也知道此刻責怪他也無濟於事。他強壓著心頭的怒火,說道:“先不說這些了,當務之急是想想如何修復它們,你可有什麼辦法?”
那官員擦了擦額頭不斷冒出的冷汗,聲音帶著哭腔說道:“殿下,微臣已問過宮中的能工巧匠,可他們說這禮器製作工藝複雜,採用的是失傳已久的古法,修復起來難度頗高。而且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