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三百四十七 第一場仗

由於祝平炎是在最右邊,所以當他突破的時候,吳軍是在他的左前方,不過他並沒有選擇直線接近吳軍,而是先繞了一圈,從側後方攻擊吳軍。

這當然不是為了偷襲吳軍,畢竟是當著人家的面繞過去的,他只是不想被夾在奴隸和吳軍之間,萬一他和吳軍打的有聲有色,奴隸從背後掏他一下,那該多難受。

不過這一繞,無形之中也建立了一些優勢,祝平炎知道源大夫不可能幫助他,可是吳軍不知道。

雖然源大夫一點也沒有要進攻的意思,但對於吳軍來說,十輛戰車的威脅還是要比祝平炎的三百步卒更大,萬萬不敢面向祝平炎列陣,將後背不設防的交給源大夫。

所以最終吳軍兩線佈防,五百人列陣防禦源大夫,五百人防禦祝平炎。

當祝平炎繞到了合適的位置,開始逐漸逼近,明顯表現出了攻擊的意圖,吳軍的佈防也隨之調整,兩百人從後方調到前面,只餘下三百人排開橫陣佈防源大夫。

針對源大夫的佈防十分單薄,而對於已經確定將要攻擊的祝平炎,陣型則極具侵略性。

中軍是兩個二百五十人的大方陣,每個方陣五十人一列,縱深五人,兩個方陣中間留有空隙,空隙裡是吳軍將領的戰車。

這佈置中規中矩,比祝平炎的軍陣更長,也更厚,能抗住祝平炎的攻擊,兇險之處在於兩翼。

吳軍的兩翼佈陣相同,都是一百人分為四個方陣,但這四個方陣並不是一字平鋪,而是階梯式排布,靠近中軍的第一方陣比中軍領先,第二方陣又比第一方陣領先,到第五方陣,已經領先中軍一大截了。

從高空俯視,這陣型就像是一個盤子的剖面圖,而從態勢上看,這則是一張血盆大口,一旦他與中軍交戰,兩翼就會快速機動,將他包圍其中。

祝軍前進的時候,吳軍陣中走出兩排弩手,走出陣線約三十米,然後便開始射箭。

對方的射程竟然比他這邊更遠,這有點出乎祝平炎的預料,趕緊呼喊舉盾。

他未來的發展主力在騎兵,所以兵器發展長杆,遠端武器也只打算發展弓。

騎射需要短弓,而如果是單體弓,短弓必然不如長弓,所以騎兵多用角弓,以彌補短弓帶來的射擊劣勢。

角弓工藝複雜,直到出來作戰之前,第一批角弓都還沒完成,所以在武器盔甲全面進入漢代時,弓弩還停留在戰國初期,連蹶張弩都沒有,全是臂張弩。

這樣來說,如果別人的弩比他更高,應該不會讓他疑惑。

問題是交戰國家明顯都處於春秋時代,春秋時期雖然有弩,但大規模裝備弩兵要到春秋後期,祝平炎手裡的弩就是這一批,理論上不應該存在射程差距才對。

但很快他就明白為什麼了,在吳軍將領的指揮下,這些吳軍竟然用弩箭大角度拋射。

弩比弓更準,力量也比弓更大,所以直射殺傷比弓高得多,但由於箭桿粗短而尾羽少,拋射時受到的減速會比弓更多,而這種臂張弩的力量並沒有比弓強太多,拋射效果就更差了。

所以祝平炎指揮弩兵時,一般是平射或者小角度拋射,像這種大角度拋射,便是犧牲殺傷力以換取更高的射程。

如果是對付無防護目標,這招數倒是管用,可現在他們要射的是身穿鐵甲且人人帶盾的祝軍,幾乎沒有造成殺傷效果。

但吳軍壓根就沒打算靠弓弩殺傷,祝軍人人具甲且帶著盾牌,這是一眼就能看出來的,拋射不會造成太大殺傷,這也是不難預料的。

但祝軍以緊密陣型舉盾防禦,就像是烏龜將四肢縮排殼子裡,防禦有餘,卻喪失了機動性,而吳軍則乘著祝軍舉盾防禦,成包圍之勢進軍。

吳軍在戰前擺了類似雁型陣的陣法,但他肯定不會指望祝平炎傻乎乎的鑽進去任他包圍,所以此時趁著祝平炎難以機動逃離,他們主動衝過來,要把祝平炎吃下去。

對於大規模裝備甲冑盾牌的正規軍,弓弩很少會成為殺傷主力,但弓弩等遠端武器從未被淘汰過,便是因為即使無法殺敵,能夠打出遠端壓制,也是很好的限制與騷擾手段。

祝平炎慌得一批,對於數百人級別的戰鬥,他也算是經驗豐富了,所以對自己的領導能力很自信。

但現在看來,幫派鬥爭就算用了軍陣,和真正的戰爭依然有很大差距,哪怕是春秋時期的戰爭他都應付不來。

得趕緊找軍師啊!

他確實該找軍師了,吳軍用的壓根就不是春秋時期的戰法。

春秋時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