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三百四十七 第一場仗

戰場上,頂多也就出現魚麗陣這樣的步車協同方陣,雁型陣這種以步兵為主力的陣法,要到戰國時期才會出現,這種戰術也是一樣。

不過在這種雜糅時代,出現這種情況也不算意外,吳國旁邊的楚國可就是處於戰國時代,而這位吳軍將領和那些能乘著戰車衝鋒陷陣的同僚不一樣,他只能靠步兵戰鬥,所以就學習了楚軍的戰法。

但很可惜,他也不是什麼久經戰場的老將,這是他第一次參戰,也是第一能用上這樣的陣法,有些紙上談兵的意思。

吳軍不可能亂糟糟的跑過來,哪怕是春秋時期的人也知道陣型亂了就等於兵敗,所以吳軍需要在保持陣型的基礎上壓過來。

而他帶領的這一千人,除了他自己的少數僕從軍,大部分都是東拼西湊的預備軍,根本做不到在保持陣型的情況下快速衝鋒,所以衝鋒速度異常緩慢。

再加上祝平炎命令士兵有序後撤,導致弩兵已經射出七八枝箭了,還遠遠沒有達到預期位置。

這些弩兵其實也沒有達到大角度拋射的熟練度,但是將領自身經驗豐富,他的命令可以迅速且準確的傳給每一個人,而這個人也必定會按照他的命令去做。

所以吳軍拋射純粹是將領一個人在幹活,他根據距離,命令所有弩兵將弩調整到合適角度,如果很多人都錯了,他就給錯誤的人下令指導,只要保證大部分人都沒錯,就可以射擊。

所以吳軍的射擊間隔很長,而現在吳軍體力不支,射擊間隔就更長了。

此時祝平炎發現吳軍的射擊出現斷檔,立刻高呼:“換弩,衝上去射他們!”

祝軍沒有訓練過大角度拋射,所以之前只能舉盾防守,無法還擊,但現在雙方接近不少,再稍微衝鋒一段,就進入了直射距離,訓練有素的祝軍迅速從密集陣型切換成散陣,一輪射擊打的敵方弩手猝不及防。

春秋時期計程車兵質量都還不錯,即便是隨軍的步卒,也至少是國人,也就是貴族代代傳承時,沒有繼承權的旁支,這些人沒有封地,也幾乎沒有官職,本質上就是條件稍好的平民。

至於更加貧窮的庶人,壓根沒有資格參戰。

所以步卒的甲質量雖然差了點,但披甲率也很高,從莒軍的情況就能看出來,即便是最後排類似預備軍的,也大多會弄點簡易胸甲。

但吳軍就是屬於質量最差的那批,雖然最前排也能有正式的皮甲,但到第二排質量就已經下降,第三排幾乎和莒軍的預備軍一個水平了。

這些弩手也都沒有正式的皮甲,不過就算是竹木甲、石甲、生皮甲,總也能起到一點防護效果,雖然中箭的大部分都受傷了,但死亡或者重傷的不到一成。

吳軍的弩兵本就疲憊,突然遭遇打擊,第一時間就想撤回本陣。吳軍將領立刻下令穩固陣線,雖然他也看出來雙方差距很大,遠端攻擊多半是打不贏,但打不贏和不打是兩回事。

雙方弓兵對射,己方本陣依然可以謹慎前進,如果敵軍射擊兩翼阻撓包圍,對方就會被己方射手打擊,如果雙方互射,本陣就可以繼續前進。

所以不能退,哪怕戰死也得起到牽制作用!

換做一般將領,根本無法給雜魚軍下達如此嚴苛的命令,但是這位將領的異能就是精神引導,所以弩兵們都開始重新整隊。

儘管將領用了異能,但這些弩手自身素質擺在這,重整隊伍快不到哪去,而就因為慢了一點,他們又遭受了第二輪打擊。

祝軍的射擊頻率比正常情況快得多。

因為祝平炎一直訓練直射,所以用的是輪換式射擊,弩兵分為三排,第一排弩兵射完之後撤退,第二排的弩兵上前射擊,之後是第三排,使射擊連綿不斷。

當然,也只是連綿不絕而已,三百弩兵一次只能射出一百弩箭,殺傷力降低了不少,而且由於人員走動耽誤時間,相比於排成長列齊射,這樣的效率會略低一點。

但相比於長列的散陣射擊,這樣的三列輪換射擊更容易切換近戰。

長列的散陣幾乎沒有近戰能力,一交戰必然會被擊穿,而臨時調整陣型,兩側計程車兵需要大幅度跑位,耗時比較多,也容易發生混亂。

所以為了兼顧遠近不同的交戰方式,祝平炎將三百人分成三列,每人都有固定的站位,雖然靈活性差了點,但更加穩定,即便陣型亂了,也能迅速恢復。

這種三列輪換射擊,最早記載於宋朝,因為宋朝大量裝備強弩,而更早大規模裝備弩的秦漢,則由於年代過遠,無法確切證明有此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