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三百三十九章 騎兵與戰車

祝平炎花了很大精力提高軍隊士氣,但上一場戰鬥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可不僅僅是士氣不足。

士兵在轉化時分為步兵、車兵、騎兵和後勤兵。

在不需要遠征的情況下,後勤兵當然是不需要的,所以選擇範圍只是三類戰兵。

車兵無論訓練時間、訓練週期、訓練花費、維護成本都是最高的,三個月只能出一百乘,雖然出兵速度比禁軍快,但最短三個月出兵,週期比禁軍長多了。

不過若是時間充足,可以等上這一百戰車成型,當前的戰鬥力應該是所有兵種裡面最強大的。

因為車兵是這個時代的戰爭主力,這個時期經常用千乘之國、百乘之國來形容諸侯國的實力,要形容周天子的威嚴,也是用“萬乘之尊”。

當然,不是說一百輛車就能稱之為百乘,一乘可不僅僅是一輛車,而是一個步車協同方陣。

初期是一車加甲士10人,普通士兵30人,後期擴大到了甲士三人,步卒72人,如果算上25人的後勤,一乘百人。

值得注意的是甲士這個稱謂。

甲士,最初指穿盔甲計程車,其實就是武士,或者騎士,說的是最基層貴族,在西周時期,也只有這些人能穿盔甲。

所以在春秋初期,生產力落後,一個大國往往也只有數百戰車,很多士都沒辦法上戰車,才會出現一車配備十個步行甲士。

而到了春秋後期,生產力發展,戰車數量幾乎翻了十倍,此時一乘便只是戰車配步卒,沒有甲士步行,因為甲士都在車上,而車下步卒也並不是全都無甲,只不過他們不是士。

隨著生產力發展,時間越往後推,穿盔甲計程車兵肯定越多,不可能在春秋初期一乘四十人,有十個能穿盔甲,反而到了春秋後期,一乘75人,竟然只有車上三人能穿盔甲。

畢竟整個春秋戰國,就是步兵逐漸發展,最終成為戰場主力的過程。

-

一乘的編制有七十五戰兵,但其中72人都是配合戰車的步卒,僅有三人算作車兵,分別是左、右、御,左持弓弩,右持槍戈,御駕其車。

車兵是三個月出三百人,一百乘,剩餘的72步卒和25後勤不包含其中,需要另行招募。

當時稱呼大的諸侯國為千乘之國,小諸侯國為百乘之國,莒國便屬於小諸侯國,雖然算是小諸侯國中實力比較強的,全國兵力加一起也不到四百乘。

向男這樣的大貴族,手裡也僅有戰車百乘,可想而知祝平炎這百乘戰車掏出來是個什麼水平。

當然,千乘之國、百乘之國,是春秋初期的說法,現在各國的具體實力不太好以此衡量。

周朝橫跨青銅與鐵器時代,周初與週末的情況天差地別,就像同樣跨時代的清朝,雖然清朝是被跨時代的揍,但情況大體類似。

春秋初期,大諸侯國往往也只有幾百輛戰車,所以千乘之國是用誇張的方式形容一個國家非常強大。

如果以這個標準,莒國都已經可以去試著稱霸了。

但到了春秋後期,千乘之國就是實指了,一些大國擁有數千輛戰車,時間再往後走,戰國七雄都是萬乘之國,這時候但凡能倖存下來的小國,至少也得是個千乘之國。

不過戰國時期也不再以戰車衡量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了。

而這個混雜了整個周朝的時代,各國到底是個什麼情況,就不好說了。

-

西周的時候打仗還很講禮貌,打仗之前先發戰書,雙方約定好時間地點,列陣對峙,然後幹一架。

這時候可不講究什麼天時地利,是在雙方最方便的時間地點,也就是秋收之後在平原地區戰鬥,若是敵國有天災,還得等下一年再打,更別說什麼閃電戰了。

平原上戰鬥,當然是戰車最強,所以戰車便可以代表實力。

這像是戰爭嗎?恐怕更像是遊戲。

這時候的戰爭本質上就是軍事競賽,或者也可以說是貴族的戰爭遊戲,大家想的不是搞死對方,而是這一戰之後,在談判中獲得好處。

周王室衰弱後的春秋時代,情況發生了一點變化,戰爭烈度更高,大國不斷吞併小國,但大國之間還很剋制,一般都是野戰打一波比比拳頭。

春秋應該和和外國最像的一個時期了,分封制,王室聯姻……

這個時期統計戰損的方式也和國外相同,只統計貴族,不統計平民,往往都是斬敵多少甲士,繳獲多少戰車,斬幾千人已經算多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