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三百三十九章 騎兵與戰車

如果對比春秋與戰國的史料,就會發現一個神奇的現象,春秋時期,大家還在幾千幾萬的幹,到了戰國,忽然就幾十萬人對戰。

這其中當然有鐵器的影響,但最主要的,還是戰爭模式發生了改變。

有人戲稱,本來大家都是很講道理的,結果有個孫子寫了本孫子兵法,說什麼兵不厭詐,大家就開始勾心鬥角了。

實際情況當然不是這麼簡單,孫子兵法的出現也只是順應時代,歸根結底,還是生產力的改變導致社會結構變化。

在春秋時期,分封制根本無法支援一個統一帝國的產生,所以各個大國兼併周圍的小國,大國之間多是展示實力的野戰,幾乎沒有兼併戰爭。

而到了戰國,小國都被滅的差不多了,各個大國直接接壤,再加上生產方式的進步,郡縣制的推行,都在隱隱指向大一統,才有了更加慘烈的大國兼併戰。

舉個例子,一個平原上生活著十幾個家族,每個家族都有屬於自己的田地,家族之間的關係錯綜發展,拐彎抹角都是親戚,但也免不了互相矛盾摩擦。

於是這些家族便以打架的方式解決矛盾,但打架的目的是為了爭奪一隻雞,一塊田地,一件農具,不是為了把對方弄死。

雖然當地名叫周天子的村長已經垂垂老矣,根本管不了這些年輕力壯的小夥子,但也沒有人打算到處殺人。

不是因為什麼貴族品德,只是因為沒有好處。

齊家和楚家打架,齊家家長大費周章的攻入楚家的院子,冒著巨大的風險最終把楚家的家長殺了。

但他能怎麼辦呢,把楚家的田全部搶過來自己種?那不得活活累死,所以也只能從楚家找一個聽話的後代,扶持他做楚家家長,但這個孩子也只是暫時聽話,以後還是會攻擊他,而且打的更狠。

齊家家長做這一切根本就沒有意義,那不如雙方打一架,打贏了之後你給我點錢,以後也不要惹我,省心省事還安全。

直到有一天,村裡有人發明了新農具,農耕進入了新時代,一個人能耕種的土地增加,而且隨著人口增加,各家都發現,自己的地好像不太夠了。

這一天叫戰國。

與春秋初期的比賽式戰爭不同,戰國動輒就是滅國之戰,你一萬甲士,我只有五千,那我就徵集十萬平民,看看你五千甲士能不能打贏十萬人。

雙方互相加碼,最後就成了幾十萬人的混戰。

長平之戰打了三年,最終趙國將領趙括帶四十萬人投降,但秦軍將領白起卻坑殺了這四十萬降卒,無論是戰爭規模、戰爭時間、戰爭方式,都與春秋時期完全不同。

這時候的戰爭才是後世所熟悉的樣子,一切都為了贏。

當雙方都開始不講武德,戰車太過笨重的劣勢就凸顯出來,既然你有戰車萬乘,而我沒有,那我為什麼還要在平原和你打,我去山地,我去守城,我在地上挖坑,多的是辦法讓戰車跑不起來。

即便是現代,有充氣輪胎,有避震裝置,還有引擎提供的大馬力,輪式戰車都有許多限制,何況是古代?

所以戰國後期,戰車已經沒那麼重要,到秦漢時期開始出現適應性更強的騎兵,之後隨著高橋馬鞍和硬質馬鐙出現,騎兵戰鬥力突飛猛進,更沒戰車什麼事了。

這也是祝平炎不打算製造車兵的原因。

雖然現階段車兵是最強的戰兵,但是隨著營地科技樹攀升,特別是馬鐙被髮明以後,這玩意是註定要被淘汰的,不值得花費這麼大代價製造。

至於馬鐙,這又是一個祝平炎可以直接跨越的科技,他完全可以畫個圖紙提前把馬鐙造出來,這對祝平炎真的是很難得的機會,因為很少會有馬鐙這種極其簡單又跨時代的東西。

騎兵最初只是一種高配步兵,根本沒有戰馬這種東西,馬匹只是趕路工具,之後雖然有馬上作戰,但也只是騎射和利用自身力量揮砍,馬匹的衝擊力並不能有效轉化成殺傷力。

再之後便出現了高橋馬鞍,馬鞍前後上翹,將士兵固定在中間,此時士兵在馬上也有了借力,騎兵擁有了和之前戰車一樣的意義。

等到南北朝時期出現了硬質馬鐙,騎兵和馬融為一體,一同成為了冷兵器時代的最強兵種,也是這時候出現大量具裝騎兵,四米的馬槊登上戰場,戰車徹底消失。

騎兵幾乎貫穿整個鐵器時代,甚至在火器出現以後隨之出現火槍騎兵。只要沒升到三級宮殿,騎兵都是值得培養的,而三級宮殿明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所以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