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三百四十章 混合兵種

軍營裡可製造的兵種分為車兵、騎兵、步兵三類,但其實每一種都有更細緻的劃分,只不過這些劃分都體現在裝備上。

比如騎兵,出軍營之後只是騎兵,你給他人馬具甲,那就是重騎兵,你給他弓,那就是騎射。

只有車兵是例外,左右能靈活轉變,御的功能很難取代,所以直接打包好,三個配套出廠。

所以祝平炎雖然只造了步兵,但是合理分配裝備,並不影響兵種配合。

只不過祝平炎帶著雷霆會打打殺殺慣了,下意識就只考慮了近戰,並且被裝備優勢帶來的空前自信影響,直接就把三百戟兵派上了戰場。

至於小白那個紙上談兵的傢伙,他滿腦子都是車兵,在他看來,沒戰車那就是垃圾,什麼輕步兵重步兵,就是垃圾分類而已,他不屑於關注。

犯過一次的錯當然不可能再犯,他立刻著手搭配兵種,不過很快他就發現,其實沒有什麼好搭配的。

-

戰國以及之後的秦漢,士兵的主戰兵器都是戟,不過並不是影視劇中常見的月牙戟,更不是雙月牙的方天畫戟。

方天畫戟出現的時候,戟已經淪為儀仗兵器了,所以為了美觀可以犧牲一切,不僅更重,造價也高昂。

實戰用戟是戈與槍的合體,所有人都很熟悉槍,但也許有些人沒聽說過戈。

戈是一種7字型的長杆武器,有點類似於將杆加長,將刃拉直的鐮刀,所以有一種說法,戈就是從鐮刀演化而來,被認為是一種落後的武器,最終被槍淘汰。

這種說法並不準確,因為在很久遠以前,在沒進入石器時代的時候,槍的前身木矛就已經成為了人類的武器,石器時代後有石矛,青銅時代有銅矛。

所以說人類揮舞著鐮刀當武器,最終演化成戈是不合理的,戈是一種專職武器,即便在有槍矛的時候,也依然是主戰兵器。

主流觀點認為,戈的盛行是因為車戰,這當然有其依據。

車戰的主要攻擊方式是兩車交錯,如果使用矛攻擊,由於攻擊角度非常小,而車速快且顛簸,很容易失誤。

與之相比,戈的容錯率要大得多,攻擊範圍是一個扇形,命中機率更高。

除此之外,戈在車戰中還有很多便利,就不一一敘述。

但實際上即便在車戰中,戈也並沒有取代矛,五米多長的夷矛依然是車戰五兵之一。

這也是槍矛真正優於其他武器的地方,在兩米領域有很多武器能取代槍,但隨著長度增加到四五米,槍逐漸成了唯一的選擇。

而且就算沒有車戰,步戰中戈依然是主流武器。

枕戈待旦的不會是車兵,臨陣倒戈的也應當是步兵。

如果研究戈就會發現,戈一共有三種長度,除了兩米多長的車戰戈,還有更短的步戰戈。

化干戈為玉帛,幹是盾,此處的戈便是配盾牌的單手戈,一般80-90厘米,而步戰中另一種不配盾的長戈,也就在一米五左右。

而步戰的酋矛大約是四米。

-

由此大概也就能得出結論,雖然戈和槍都是長杆武器,但其實並不存在競爭關係,後世戈也並不是被槍淘汰,而是隨著生產力發展,短戈被刀、劍、錘淘汰,雙手戈被陌刀、偃月刀、大斧淘汰。

維京人十分崇尚劍,但在實際戰爭中,卻大規模裝備斧類武器,有短斧有長斧,與戈的情況神似。

戈在步戰中主要殺傷方式是啄,這與鐮刀完全不同,反而更像斧。

與斧相比,戈更輕更靈活,或許可以這麼說,戈是一種穿刺的斧,是在生產力低下時,將斧、錘等長柄武器在保持殺傷力的情況極力簡化而來。

畢竟銅比鐵稀少得多,而且銅不利於劈砍,就像沒有銅刀只有銅劍,銅戈比銅斧的表現更好。

戟是戈與槍的合體,更準確的說,應該是戈增加穿刺功能的進階版。

無論是短柄的刀劍還是長柄的偃月刀,只要是劈砍武器,握柄截面一般都是橢圓的,武器不容易打轉,就算打轉了,憑藉手感就能找到刀刃朝向。

而槍這類直刺武器則不需要考慮這麼多,使用的是圓杆。

戟柄用的就是扁杆,和戈相同,說是槍戈合體,但其實就是戈上裝了個可以刺的頭而已。

戟是一種非常全能的武器,長度和戈一樣在不同場景有不同的變化,攻擊方式多樣化,兼具了戈的勾、啄,也擁有槍的刺擊能力,不僅步兵可以用,車兵和騎兵也同樣可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