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米多的長戟可以替代短槍,而更短的手戟則可以替代短戈,與戈矛相比唯一的缺點大概就是造價更貴。
所以隨著鐵器發展,在戰國乃至秦漢,戟逐漸取代戈成為主戰武器,不過戟和戈功能的高度重合,戈也不算被淘汰,而更像是被改良。
再之後隨著生產力發展,更貴的刀劍取代了單手短戟,同樣更貴的陌刀取代了雙手戟,而要往更長髮展,槍的地位又無可撼動,最終成為儀仗兵器。
祝平炎的這批戟兵用的就是兩米長的雙手戟,不算太長,依然可以揮舞近戰,但也不算太短,不利於貼身戰。
所以他原本的想法是給所有戟兵都配單手短戈,一百戟兵持盾,兩百戟兵持遠端武器。
但後來他發現,由於戈和戟都不算太重,一個士兵完全可以同時攜帶所有武器,才三百人而已,沒必要區分兵種,大家都是多功能特種兵就行。
最後這三百人就成了全身鐵甲,手持鐵戟,腰掛短戈,揹負一弩一小盾,掛三十弩箭的仿製魏武卒。
之所以裝備弩而不是弓,是因為只要把士兵關軍營裡,五天就能訓練一百弩手,而訓練一百弓手要一個月。
也就是說他用半個月就能讓三百戟兵成為弩兵,但要花三個月才能讓他們成為弓兵,雖然弓兵比弩兵的射速更快,也比弩兵靈活,但他可沒有三個月的時間。
與之相比,造弓和造弩的差距卻沒有這麼大。
如果一點都不懂弓的人,可能以為弓和彈弓一樣,是靠弓弦的彈力發射,但其實弓的發力靠弓臂,畢竟一根細細的弦能有多大彈力。
不是說弓弦不重要,只是對弓來說,弓臂可以有更多文章,所以不同的弓往往以弓臂為區分。
按弓臂的材質,弓分為單體弓和複合弓,單體弓指的是弓臂由一種材料製作,複合弓則用多種材料製作。
最早的弓很可能就是單體竹弓,竹子的彈性效能好,天然就能讓人想到適合做弓,東周時期的弓,竹木各佔一半,但是竹子的上限太低,隨著制弓技藝的發展,竹弓越來越少。
春秋時期制弓首推桑、拓,竹為次等,不過當時竹弓佔比依然很大,因為竹弓便宜,竹子比樹木長得快,而且很少有暗傷疤痕,砍伐一顆好竹,大部分材料都能做弓,但砍掉一顆樹,往往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做弓。
很明顯,單體弓雖然也有其製作工藝,但更大的差異還是在材料上,選用劣等材料做的弓,就像是那些山賊的弓,很便宜,連山賊都能大規模裝備,雖然殺傷力小,但對他們來說也已經夠用了。
而選用上等材料精細製作的長弓,威力很強,製作速度也快,並不比複合弓遜色。
最典型的複合弓是角弓,由木、角、筋等多種材料膠合纏絲製作,製作工藝複雜,製作時間長,品質由製作工藝決定,貴族使用的角弓需要數年才能完成,是當時最好的弓。
相比於木弓,角弓的能效更高,所以木弓只能是長弓,而角弓可以是短弓,故步兵用木弓,而騎兵常用角弓。
角弓的技藝在青銅時期就已經有了,所以祝平炎可以同時製造角弓和木弓,只不過角弓製造成本很高,製作週期也長,甚至比訓練弓箭手還長,暫時是用不到了。
弓弩相近,弩臂也也分為單木和複合兩種,如果是複合弩臂,製作週期也很長,但若是單木弩,弩身的製作並不複雜。
弩的主要難點在扳機處,以最出名的秦弩為例,機匣內的構造非常精細複雜,雖然銅比鐵更貴,但銅比鐵更容易加工,所以秦弩的機械結構依然用銅製作。
製作這樣的弩需要高超的金屬加工技術,這對金屬科技樹已經快把鋼點出來的祝平炎來說,並沒有什麼難度,他也有足量的銅儲備。
所以他乾脆批次製造了一批弩,期間把三百人全部訓練成弩兵,兩百奴兵最終要變成農民投入生產,所以給了一副戈盾保命。
弩分為兩種,一種是擎張弩,一種是蹶張弩,擎張弩拉力較小,用手臂就能拉開,故也稱輕弩,蹶張弩則需要躺在地上以腰力拉開,力量更大,但射速也更慢。
祝平炎現在只能製造擎張弩,有效射程只有一百米,但是相比於土匪們用的簡易自制弓,祝平炎製造的最初級戰國弩也擁有射程優勢,雖然弩的射速不如弓,但他還擁有人數優勢。
所以在遠端交火中,這些土匪連弓箭都沒機會放,剛出門就被打懵了,之後熊大拍碎木門,雙泡麵對面了。
祝平炎的主力部隊用的是兩米長的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