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三百五十四章 卑梁伯

卑梁伯的封地在吳楚交界一邊陲小邑,本來是有些家底的,但由於吳楚經常發生摩擦,他家的兵力慢慢被打光了,如今只餘下一輛戰車與三百步卒。

春秋時期的城邑,並不同於現在的城市,反倒更像西方的城堡,每一個有實際封地的大夫都會住在自己的城邑之中,管轄周圍的封地。

此時的城很多,和“市”也沒有任何聯絡,只是一個軍事要塞。

所以先秦的戰爭中,經常會攻取對方十幾座城,指的就是大夫所居住的一個個軍事要塞,當時的一個大國可以有上百座城,損失十幾個,傷筋但不動骨。

邊陲之地的城邑可以窮苦,但不能無兵,若只有三百人,必然會被敵人攻打,而如果他守不住自己的城,就算日後這座城被奪回來,也不一定會給他。

所以在父親戰死之後,他日日惶恐不安,直到公子光請他過去,雖然最終沒有用他,但也給了一筆錢。

他好歹也是個有封地的大夫,長途跋涉去見公子光,公子光卻沒有用他,又讓他回來,這豈不是故意戲耍。

雖然公子光就算是戲耍他,他也無可奈何,但姬光身為實權公子,也沒必要在這時候吝惜,以大夫的待遇送了他一些財物,算是禮數周到了。

為了保住家業,他就用這筆錢購買了許多武器裝備,又用剩餘的家底購買了大量奴隸,不過他並不打算用這些奴隸打仗,而是用奴隸耕種土地從而解放庶人,庶人戰鬥力雖然差,若是守城的話,也足夠抗住楚國一城兵力的攻擊了。

先秦是徵兵制,百姓平時務農,戰時為兵,所以士兵質量肯定不如後世的職業兵,但也不能簡單理解為啥都不懂的農民。

農民戰鬥力差,是因為徵兵制消失,職業分化,農民就專心務農,由募兵或者府兵打仗。

但在徵兵制還實行的時候,從春秋到秦漢,這些農民可都是會在農閒接受軍事訓練。

沒種過田的可能以為農民每日都在地裡汗流浹背的勞作,無一刻空閒,但其實農民累的時候是真的累,閒的時候也是真的閒,在一年一季的北方,農閒的時間非常長。

各時期各地區不同,訓練的效果也不一樣,有時候糊弄了事,那士兵戰鬥力就普遍低下,但也有時候會認真操練,能組織出一批不錯的強兵。

那是一個武德充沛,人人尚武的年代,哪怕是儒家的君子六藝,一半都是武藝,可見沒膀子力氣,孔老夫子都不稀罕稱你為君子。

兵法軍陣這些東西,和武器裝備一樣會隨著時代發展,但拋開這些純以個人實力論,這個時代的平均實力,絕對比後世要強得多。

而且這個時期還有一個特色,那就是家境越好,個人戰鬥力也往往越強。

國人經常參加軍事訓練,平均實力肯定比庶人要強,而同樣沒有受過訓練,庶人的生活質量比奴隸好,所以庶人的戰鬥力也肯定比奴隸強。

除了戰鬥力,其實戰鬥意志的影響也很大,國人的利益與大夫繫結,而且往往國人就是大夫的家族成員,所以國人比庶人有更強的戰鬥意志,至於奴隸,跟誰不是都一樣,臨陣倒戈也不奇怪。

正如武王伐紂時,紂王的奴隸大軍就臨陣倒戈,於是紂王戰敗。

卑梁伯的土地還在,但是他手下能戰的國人只有三百了,所以只能用庶人和挑選出的強壯奴隸充當戰鬥力。

戰鬥意志還好說,他承諾戰功可以跨越等級,雖然為了照顧領地內國人的情緒,實際上想要跨越等級非常困難,但有他異能的加持,也能鼓動起庶人和奴隸的戰鬥意志。

但戰鬥力沒辦法靠他說兩句話就改變。

這個年代士兵應該自帶裝備,相對富裕的國人自然可以承擔這筆費用,庶人想有把戈都很困難,有些還在用石器,更別提盔甲了。

倒是奴隸的裝備反而比庶人要好一些。

因為奴隸是卑梁伯的私人財產,他在財政允許的情況下,並不吝嗇給奴隸配備好的武器。

不過由於管理效率低下,這個時期並沒有像後世那樣極端的貧富差距,大量財產停留在國人這一階層。

士比國人有錢,大夫比士有錢,但這其中的差距遠不如後世那樣誇張,所以卑梁伯敢用家底去買奴隸,因為這些奴隸最後是賣給了封地內的國人,他自己只保留了最強壯的三四十個。

他給這些奴隸購買裝備,讓這些奴隸的裝備比庶人好,但肯定還是比不上國人。

所以在同級別計程車大夫裡,他的實力是最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