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兵中倒是有20%的弓兵,不過也是可有可無,這些弓兵也裝備火槍,所以大部分時候都不用弓,畢竟凡人給祝軍的壓力太小了。
盔甲所需的經驗本身就比武器高,又沒有像火槍那樣重置過,在不對外銷售且沒有戰爭的情況下,進展非常緩慢,並沒有到下一級。
這一年最大的提升在重武器上。
火炮終於點出來了。
祝平炎雖然早就有火炮,但那是他作為穿越者的產物,他的知識也就只有那麼點,改良還是要靠工匠,進展非常緩慢,可能要十幾年才能到下一階段。
別說科技發展緩慢的古代,就是在近代,十幾年就研發出有代差的科技,這也不能說慢。
但對祝平炎來說,這的確太慢了,他沒有那麼多時間。
與其靠穿越外掛自我研發相比,肯定是開科技樹更靠譜,在科技樹輔助下,他幾年時間就走完了華夏的冷兵器歷史。
火炮的情況和火槍類似,本該是一條全新的科技樹,卻附在床弩的後面。
只是祝軍長期野戰,很晚才開始裝備床弩,而且床弩主要用來威懾靈臺,實際殺傷也很少。如果不是在祝城和新城造了很多,可能連三弓床弩都到不了,更別提後面那極漫長的一級了。
幸好他提前把火炮弄出來,憑藉製造和使用火炮,今年終於點到了下一級,全面進入火器時代。
火炮的情況和火槍類似,前期升級很快,祝平炎立刻停止諸葛連弩的製造,並且大量採購銅礦,製造業向火炮傾斜,鑄造又熔燬,半年時間不間斷的製造火炮,終於點到了二級火炮。
二級火炮有兩個分支,紅衣大炮和弗朗機炮。
早期火炮的發射原理和火槍一樣,所以在宋元時期並沒有專門把火炮分出來,明代才開始將大的稱為火炮,小的稱為火銃。
也正是從明朝開始,華夏在基礎理論上逐漸落後,很少出現革命性的創新。
好在還肯虛心學習,有作業他是真的抄,看見國外有啥好東西立刻開始自主研發。
憑藉國力優勢和先進的冶金技術,在應用層面還保持一定的優勢,明朝的火炮裝備數量和質量都在世界前列。
當時出現了種類非常繁多的火器,仿製出國外火炮以後,也對其進行了很多改良。
西方國家林立,戰爭頻繁,火炮的主要作用是攻城和擊沉戰艦,所以火炮普遍大而笨重。
華夏當時正處於大一統時期,明朝的主要敵人是遊牧民族和海盜流寇,火炮主要向輕量化發展,出現了野戰用的車載火炮甚至單兵炮,炮彈也多為散彈。
這些技術對祝平炎來說並不重要,不過另一項技術他倒是很需要。
銅鐵合金炮管。
祝平炎有個銅礦,而且這個礦裡的銅不能鑄錢,他又很快跨過了青銅時代進入鐵器時代,所以攢了很多銅。
在最開始製造火炮時,他還很欣慰積攢的銅終於有用了。
直到吞金大戶諸葛連弩出現。
這貨猛是真的猛,貴也是真的貴,需要大量木材的同時,還要大量銅鐵,祝平炎幾乎花光了庫存才造出來五百,上一戰中還損壞了一些,修一下又花掉一大筆錢。
而且這玩意和火炮不一樣,製造過程完全不科學,那麼多材料到工匠手裡越來越少,最後也不知道都去哪了,想回收都沒法回收。
雖然他緊急購買了許多銅,然後透過不斷的製造熔燬,迴圈利用這些銅,
練級時可以不斷製造又熔燬,但如果真要列裝火炮對敵,那就必須有足夠的銅。
銅在這個時代可就是錢啊,一門大炮動不動幾百上千斤,這個時代一共才多少銅,他那點家底哪禁得起這麼霍霍。
華夏缺銅,但鐵礦還算豐富,齊國的鐵礦尤為豐富,這個時代鐵的用量也很少,所以鐵礦很便宜,主要運費比較貴,哪怕他的鐵也不夠,大規模買鐵也比買銅便宜多了,不至於傷筋動骨。
除了更省錢,銅鐵合金炮管也比純銅炮管更輕更堅固,這點對祝平炎尤為重要,因為他的火炮要打天驕,靈活和威力一樣重要。
截止秋收之前,祝平炎製造了二十門安置在城頭的紅衣大炮,五十門車載野戰炮,還有兩百多單兵虎蹲炮。
吳軍動身的同時,齊、魯、宋、莒四國聯軍也已經在來的路上。
大戰將起。
這一戰是祝平炎迄今為止參與過的最大戰役,也是他投入最大的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