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三國聯軍伐吳,祝平炎帶著三百人參戰,只是個無足輕重的小人物,那時候他就算拼盡全力,也沒法左右戰爭的勝負。
轉眼四年過去,他的敵人還是吳國,只不過這一次,他不再是無足輕重的看客,他能決定這一戰的勝負,這一戰也能決定他的存亡。
齊魯宋莒四國聯軍到來,吳國不可能一點訊息都不知道,並沒有攻城,而是駐紮在城外的一處平原,向祝城下戰書。
四國聯軍並沒有絕對的優勢,而且祝城對他們也毫不重要,所以最初想打守城戰。
之前齊國率領的聯軍攻吳,吳國有避戰守城的選擇,所以齊國未出動全部兵力。
如今吳國主動進攻,然齊國內亂,還是不能出全力,公孫無知本人甚至都沒來,只讓一個巔峰靈臺帶著四百乘兵力參戰。
加上魯國三百乘,宋國五百乘,莒國一百乘,共十三萬大軍。
吳國早就得到訊息,傾其全力,也只來了十萬人。
無論是從士兵數量還是天驕數量,都是聯軍佔據絕對優勢,但聯軍還是沒有野戰的決心。
因為吳王闔閭太強大,孫武的三萬精銳太強大。
吳國得知四國聯軍支援,還敢來應戰,倚仗的也是這兩人。
但是吳國再自大也不會去攻城,所以就在野外駐紮著,吳國的物資源源不斷運到新城,再由新城給吳軍補給,本來距離就不遠,又多了新城這個跳板,吳軍就蹲在自家門口,沒有什麼補給壓力。
聯軍這邊就不一樣了,他們天南海北的來別的國家支援,需要建立很長的補給線,以這個時代的運輸水平,途中損耗非常大。
更讓人擔心的是,如果等的時間太長,這些補給線可能會被吳軍找到,孫武那小子打楚國的時候可不太老實。
春秋時期的戰爭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大國對小國絕對碾壓的兼併戰,因為雙方實力差距太大,很多時候小國會直接投降,成為大國的封臣。
若是小國敢於抵抗,大概能在史書上留下隻言片語,列如,白骨盈野。
另一種則是大國與大國之間比拼實力的野戰。
雙方沒有直接的領土紛爭,所以往往能打得很文明,既然不能滅了對方,就不能得罪太死,見好就收,俘虜也能被贖回去。
吳國屬於春秋晚期,這個時候小國差不多都被大國吞了,大國領土直接接壤,很快就要進入大國兼併的戰國時期。
所以在這個時期的吳國,出現了孫武這樣的人。
四國國君都害怕孫武不講武德,畢竟他們不擅長這個,所以猶豫幾天之後,還是接受了戰書,出城迎戰吳國。
-
吳國中軍是孫武帶領的最精銳計程車兵,而對抗這支部隊的,是以兩萬五千祝軍為主體的聯合精銳。
最巔峰的時候,祝軍的騎兵比例高達40%,不過這一年為了應對吳國的進攻而緊急擴軍,增加的多半是步兵,騎兵比例跌到了20%。
好在有老子這個練級機器,新增的一萬兵力大部分都升到了二級。
祝平炎忐的在軍陣中轉悠,時不時給祝軍打氣:“天驕都在左右兩軍,中軍只有凡人,他們有孫武,我們也有莒子,你們有信心嗎?”
此時孫武的名聲只在貴族階層傳開,士兵們都還不知道,倒是莒子的能耐他們很清楚,所以都高呼必勝。
祝平炎跟著歡呼幾聲,然後才退到後方,憂慮的等待開戰。
根據這一年打探的訊息,孫武的異能似乎有許多限制,不能強化天驕,也不能強化太多人,否則吳軍精銳也不會一直只有三萬。
但就是這三萬人,讓聯軍頭疼不已。
從吳楚之戰來看,這三萬人對天驕有額外的殺傷力,楚國天驕扛不住,那四國聯軍也未必能扛住,畢竟這四國加一起也比不上楚國的疆域。
更何況當時楚王對戰吳王,最終落敗,如今四國聯軍只有宋公一個地仙,為防止他落敗,所有巔峰靈臺都得從旁協助,讓剩餘天驕去抗孫武就更沒把握了。
四年前莒子曾和孫武間接交手過,當時孫武率領吳軍精銳,在中軍對抗齊軍,莒子開啟鳳舞協助,結果齊軍還是敗了。
凡人扛不住,天驕也扛不住,四國聯軍都將目光移向了祝平炎。
既然祝軍天下無敵,那何不祝軍來抗?
吳軍進攻的畢竟是祝城,四國聯軍會過來固然是為了自保,但也實實在在是來幫忙,所以祝平炎無法推辭,只能前往中軍,對抗孫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