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齊國來說,最好的情況就是莒國和吳國兩敗俱傷,齊國坐收漁翁之利,只不過這種可能性太小了,莒國不夠資格讓吳國重傷,公孫無知也沒想過去賭這種可能,他也有自己的難處。
自公孫無知殺了齊襄公,齊國的政治就一直很動盪,公孫無知無法服眾,一直也沒法成為地仙,下面的各大貴族表面上聽他的,實際上也是各懷鬼胎。
小白的孃家就更希望小白能回去繼位,也有些希望身在魯國的公子糾回去繼位,也有支援其他公子的。
這些派系的總力量大過公孫無知,但各自卻又不如公孫無知,表面上只能順服,背地裡卻風起雲湧。
公孫無知為了應對這些暗地裡的波瀾已經用盡全力,不敢在這時候帶兵離開,也不敢在這時候讓信任的人帶兵離開,更不敢讓不信任的人帶兵。
所以面對吳國的入侵,他意圖用外交手段阻止,結果很明顯,吳王沒有理會他,吞下了新地。
公孫無知很憤怒,但他還是不想在這時候去管吳王,只能給莒子寫信,讓他儘量拖延一段時間,他需要時間來穩定國內情況。
莒子剛看完公孫無知的信,就接到了祝平炎的第二封信。
這封信不再是請求,而是最後通牒。
秋收之後,吳國勢必來犯,如果到時候莒國還是不支援,那祝地只能投降。
吳國之所以忽然強大到幹翻楚國,是因為公子光掌權之後,他手下的將領孫武得到重用,掌管了最精銳的三萬吳軍。
孫武對凡人的強化堪比莒子,與之不同的是,孫武的軍隊還能對天驕造成更高傷害,也正是憑藉這一點,這三萬凡人打穿整個楚國。
莒國的天驕比之楚國如何?孫武能打穿楚國,自然也能打穿莒國,若是中原依然無動於衷,甚至可能打穿齊國。
而比這更危急的情況出現了,孫武將得到祝軍。
在沒有任何天驕強化的情況下,這支軍隊就不止一次擊殺證道,如今有了孫武的強化,怕是靈臺來了也得萬箭穿心。
莒子曾經和孫武交過手,他最清楚孫武的實力,若孫武真能得到祝軍,打穿齊國不是什麼妄想。
他先是給祝平炎回信,然後開始聯絡鄰國,在祝平炎給他的資訊後又加了一句,這已經不是莒國一地的危機了,這是整個中原的危機。
這就像是救命和救火的區別。
多虧了祝平炎當僱傭兵換來的影響力,周圍國家對祝軍都很熟悉,倒是對於孫武不太瞭解。
吳楚之戰是孫武第一次揚名,而此時吳楚之戰才剛結束不久,楚國周圍的國家對孫武或許有了解,更遠一些的還沒得到訊息。
不過這個時候距離孫武揚名天下也沒多久了,隨便打聽一下就知道莒子沒有說謊。
-
轉眼又一年過去,祝平炎還是停留在證道巔峰,沒有一點進步,之前靠著技能點和其他人快速拉開差距,現在眼看著就要被追上了,要過靈臺這一關果然沒那麼容易。
這一年祝平炎過得倒還舒心,果然是人多力量大,吳王的危機不需要他一個人抗,瞬間輕鬆了很多。
火槍技術又往前走了一步,從火繩槍進階到了燧發槍,系統提示說這是非常重大的一次技術進步,祝平炎卻覺得並沒有什麼卵用。
火繩槍是具備實戰價值的最原始的火槍,將火藥和子彈裝入槍管,然後點燃火繩,火繩燃盡後點燃膛內火藥,火藥爆炸推出彈丸。
燧發槍和火繩槍的唯一區別就是點燃火藥的方式,燧發槍是利用撞擊引燃火藥。
從槍械發展的角度看,火繩槍至燧發槍是重要的技術革新,但雙方在精度、威力、射程等資料上都無本質差別。
祝平炎覺得,也許從技術上來說,從火繩槍進化到燧發槍非常重要,為定裝子彈的出現打下基礎,比之現代槍械各種改良要重要得多。
但從實戰角度考慮,燧發槍的出現確實沒有提高戰鬥力,所以他並沒有急著用燧發槍淘汰火繩槍。
刀劍的科技樹已經升到頂了,意義重大,不過和燧發槍一樣,對實戰沒有太大影響。
雖然劍也是全軍裝備,終究只是副武器,哪怕是近戰,最主要的殺傷武器也是長兵器,刀劍的地位和手槍一樣,最後關頭防身而已。
弓的科技樹也到頂了,本來這對於騎射也是個不小的提升,可惜在諸葛弩的對比下,對天驕殺傷力不足的弓就被嫌棄了,要不是諸葛弩太貴,只裝備了禁軍,祝騎怕是沒人願意用弓。